
分享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62歲的台立(化名),症狀是腰痠、屁股痠、腳趾抽筋、膝蓋緊,腿盤不起來。
台立的雙腿摸起來硬硬的、看起來腫腫的,這是阻塞得厲害!經過推拿,原本感覺重重雙腿變輕了,抽筋與腰痠也好轉了。
我請他要為自己做點事情來幫助修復。每天用熱水泡腿、經常按摩腳趾,練習雙腿、腰部與身體的調整運動。
台立不解的問:「我每天都有運動、走路,為什麼腳還會這麼塞?」
好問題!這就要來看心靈層面了。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你很想離開現狀,但是卻被限制住。
台立說只有小時候才這樣,小時候想出門,但是都被「禁足」,現在不會了!我請他問問自己,是不是這個「被禁足」的陰影還在影響自己,如果有,就要清理,不要緊抓著過去不放。
另一個原因,我問台立是不是做事情很急?台立笑著說:「我吃飯很快、走路也很快,因為老了才慢慢走啊!我不服輸的,連走路都要比別人快才行!」
呵呵!年輕時,雙腿跑跳任由你決定,現在雙腿拿回主控權了,我們只能配合。就順其自然的慢慢走吧!放慢腳步不是因為老了,而是因為「放鬆」。
做事急、走路快,肌肉沒有時間休息,加上施力不當、受力不平均,就會引發痠痛和各種奇怪的症狀。但這都是表面的現象而已,真正不能停下來、不想慢下來的原因,是心態上的不放鬆,或是沒有安全感。不停的做這個、學那個,都是在消耗元氣啊!
「停下來」並不是在限制自己,而是一種有彈性的轉換與自我覺察。身體好好的,想做什麼都可以,一旦身體跟不上,那就停下來,想想如何安頓自己,然後用全新的信念再出發。

台力問「拇趾外翻」呢?
「姆趾外翻」,每天熱水泡腳,經常按摩腳底、腳趾、腳掌,尤其是大姆趾周圍。按到痛處就多揉按幾下,不要過度用力,以越來越不痛為原則。
另外,也要調整心態,做事情不要那麼急,生活步調放慢。容許自己軟弱,也允許自己有彈性一點,別那麼堅持,別過度的捍衛自己非得怎樣不可。
「放慢」與「彈性」,就會讓自己放鬆下來,配上按摩與熱敷,就是照顧腳趾的好方法了!

第二個故事是英琪(化名),英琪的雙腳姆趾外翻、腰痠、感覺雙腿很緊。有時候彎腰搬個花盆,就扭傷腰了!
為了治療這些症狀,英琪到處轉來轉去的,西醫診所、中醫診所、腳底按摩、整脊、整復、推拿,都去過,但都只是暫時舒服而已,沒有真正治好過。
最近英琪的注意力轉向自己了!
她跟我討論「為什麼我的腰會這麼容易傷到?為什麼腳會這麼緊繃、瘀血這麼多?」
可能原因有四個,一個是心態上的「停滯」、「走不出去」,一個是舊傷,第三個是覺得自己不被支持,最後一個是「過度消耗」。
「停滯」例如:想離開現狀、想換工作,但是害怕未來不明確,或是擔心自己應付不了,於是一直沒有行動,這就是「停滯」。而「瘀血」也是停滯的血液。
「不被支持」可能是心態上的,或是金錢上的。
「過度消耗」是指覺得做得不夠,再多做一點、再多給一點‧‧‧。
英琪說她有覺察到自己的心態其實還停留在過去。
不能大方的跟別人說自己的現況,不能接受現在的樣子。好像自己要當個什麼,才能對得起家人。要努力付出、表現完美、把自己控制得很好,成為最難成為的那種人‧‧‧。
只要硬撐就會出事,身體緊回來,就知道又做多了什麼。她用這樣來瞭解自己的身體。
她不想面對自己的病痛,只想找誰治療,讓一切趕快過去,假裝沒事,又可以回到原來的軌道,就像吃止痛藥一樣的!
「所以關鍵是我的『心』,不是誰可以把我治好的!」英琪說。
我問英琪打算怎麼做?她說不知道,至少先練習放鬆吧!不是鍛鍊意志力與肌肉。然後順著身體的需求走,不要用頭腦來控制身體。
嗯!慢慢來吧,先承認自己在逃避、在硬撐,然後練習自己的功課,等待機緣到來!
楊定一博士說:「把流過的淚當作是一種啟發與恩典。」我很認同,經歷傷痛、不安,才會把自己打醒,然後練習從動盪中回到寧靜。
這位安娜‧倫伯克教授說:「即使此刻並不那麼美好,但我有足夠的勇氣面對,我可以在不快樂中找到平靜。」影片連結:「怎樣才算活在當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ZNmJ6NIcE
另外,關於「舊傷」,也不要緊抓著不放。從小到大舊傷難免,跌倒的、開刀的都有,處理就好,熱敷、按摩、揉捏、拍打都可以,處理完就把它擺在一邊。心裡放鬆有助於舊傷的氣血流通、瘀血散去,然後我們又是新的開始!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