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撕裂的感受
近來閱讀胡平的《愛著恨著的土地》,心中湧現強烈的震撼與折磨。
這本書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回溯,更是一場對整個民族苦難的剖白與控訴。 而同時翻閱胡適的文章,彷彿穿越到另一個尚有一絲希望的時代,看到一位知識分子,用溫和卻堅定的文字,試圖喚醒沉睡中的中國。
這兩種文字交織在心中,讓我看見了一個不斷斷裂的中國。
中共暴政的早期禍害:從土地革命到大饑荒
《愛著恨著的土地》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中共對中國的禍害,並不是從1949年才開始。
早在1926年,他們便開始鼓動農民鬥爭,動員仇恨,將所謂「土豪劣紳」送上批鬥台。 許多人並非真正的壓迫者,卻在血腥清算中失去了生命與尊嚴。
群眾情緒被煽動成暴力與殘忍,一如後來的納粹德國。
這場自上而下的仇恨教育,在文革中達到高潮,鋪墊了一次又一次的人道悲劇。
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最初懷抱信任與理想的知識份子,最終也一個個成了犧牲品。
胡平冷靜且誠實地記錄這些痛苦,讓人無法逃避地直視那個破碎、扭曲的國度。
胡適的悲憤與無奈:民主憲政之夢的流產
胡適的文章,則展現了另一條曾經可能開展的道路。
他不斷呼籲國民黨落實約法、建立真正的法治,而非延續人治與專制。
他指出國民黨的腐敗、刑求與對言論自由的打壓,痛心疾首地希望中國能走向文明與正義。
然而現實卻是,胡適的呼喊如同空谷回音。
國民黨沒有兌現憲政理想,反而在專制中日益腐化; 最終當國民黨敗退台灣,中國大陸則落入了更殘酷徹底的極權深淵。
看見一個民族的斷裂與沉淪
這兩位作者筆下的中國,如同一塊龜裂不堪的土地。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但這塊土地從未真正迎來自由、公正、守法的時代。 國民黨的獨裁是失敗的;共產黨的極權則是災難性的。
一次又一次的政權更替,人民始終是最無力的那群人。
這段歷史讓我痛苦,也讓我明白:
一個民族若無法真正建立法治與人權意識,政治變遷只會帶來形式不同的壓迫。
心中的思索與期盼
我無法完全理解毛澤東及中共政權何以能這樣殘害自己的人民。
但我知道,在這樣的歷史之後,仍有人,像胡平、像胡適,像千千萬萬默默抵抗的人,試圖讓記憶與尊嚴不被完全抹去。
閱讀這些作品,不僅是為了理解過去,也是為了警醒自己:
自由、民主、人權,絕不是理所當然的。 它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黑暗中點燃微弱的燭光。
我相信,縱使中國的道路曲折難行,未來仍會有希望——
因為總有人,像胡平、像胡適,像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仍願意相信愛與正義的人。
加深的思考:中國、台灣與自由之珍貴
中國的陰影與歷史悲劇,並非偶然。
它深植於千年來專制帝制的積習之中。
而台灣,這座小島,被殖民、被壓迫四百年,族群之間在不同的政權與殖民者下流血、犧牲。
1947年的二二八,是集體的受暴與流血,但也是自覺自治、人權意識萌芽的土地。
從日治時期的啟蒙,到戰後民主運動的點燃,一朵又一朵自由之花,在這片土地上艱難地綻放。
那是珍貴的,是需要我們繼續守護與延續的。
隔著台灣海峽,那巨大帝國的陰影仍在。
勇敢的人們,在烏魯木齊中路高舉白紙;在悼念李文亮;在網路上冒險發聲。 即便黨的高牆壓下,即便經濟下滑、民不聊生,他們仍不願屈服。
正因如此,我們在台灣擁有的自由,才如此可貴、如此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