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管理 (或許是同溫層效應,忽然間發現大家都開始搞音樂劇,恁老師佛心來了,先設計一學期18週的課,分享血淚經驗,拿去用,免錢。)

在音樂劇的世界裡,靈感是一朵瞬間綻放的花。
但如果缺乏節奏感、流程感,它很快就會枯萎在混亂與焦慮之中。
這時,PDCA循環——Plan(計畫)、Do(執行)、Check(檢查)、Act(改善),
就像一盞不熄的航燈,幫助創作者穿越迷霧,找到前進的方向。
今天,我們不談僵硬的管理學。
我們要談的,是一種藝術工作者可以自在使用的小型導航儀器。
讓我們開始這場靈感不迷航的航行吧。
什麼是PDCA?(簡單記住)
P — Plan(計畫):設一個明確的小目標。
D — Do(執行):開始行動,邊做邊學。
C — Check(檢查):回頭看看,什麼有效?什麼卡住了?
A — Act(改善):優化方法,然後重啟下一輪。
這是一個小小的圓圈,不是一次就搞定。
每走一圈,團隊就變得更強,作品就更接近夢想的模樣。
具體操作:音樂劇製作現場怎麼用?
第一步|Plan(計畫):用「一句話」寫下小目標
具體行動:
每一次排練、每一場討論前,請先回答自己一句話:
「我們今天最重要要完成的是什麼?」
範例:
完成第一幕開場舞蹈的基礎排練。
決定主題曲的調性與節奏。
完成演員服裝的初步試穿。
小提醒:
不要訂模糊大夢想(如「今天變得超完美!」),要訂清楚的行動項目。
最好是「今天完成後,能明確看到成果」的目標。
第二步|Do(執行):設定一個「試驗時間」
具體行動:
把每一次行動當成試演版。
設定一個時間段(例如:今天的2小時排練),讓大家全力以赴去試。
範例:
兩小時內,讓所有演員走一遍第一幕動線。
用三種不同節奏試唱主題曲,看哪種最自然。
小提醒:
不求完美,只求「試過」。
執行時保持彈性,像即興演出一樣,允許錯誤與混亂。
第三步|Check(檢查):三個簡單提問
具體行動:
行動結束後,立刻花5-10分鐘,快速自問自答這三題:
我們剛剛做得最好的地方是什麼?
最大的卡關在哪裡?
有沒有一個地方,如果小改一下,下次會更好?
範例:
最好:大家的動作默契很好。
卡關:最後一段動作太複雜,容易亂。
改善建議:把最後一段動作簡化,聚焦一個視覺亮點。
小提醒:
檢查不是找罪魁禍首,而是找「可以變更好的地方」。
把批評轉化成具體可行的小修正。
第四步|Act(改善):馬上調整一個小地方
具體行動:
根據剛剛Check的結果,挑一個最關鍵的小地方,立刻做出小調整。
範例:
修改最後一段舞蹈動作,簡化三個動作節奏。
決定主題曲要用第二版節奏,放棄第一版。
小提醒:
只改一小部分,不要一次大修全部。
把改善當作種一棵小樹,而不是砍掉整座森林。
小結:靈感,需要節奏而非枷鎖
PDCA,不是用來束縛靈感的。
它像是一支調音器,讓藝術家在自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如果你能讓PDCA變成習慣——
每一天的排練,每一次的創作討論,都用這樣的小循環來推進,
那麼,你會發現:
靈感不會因為現實而凋零,反而在有節奏的推進中,開出最燦爛的花。
而且,這不是為了討好市場,
而是為了讓夢想有機會,真正抵達它該去的地方。
給行動者的小叮嚀:
今天排練前,試著在團隊白板上寫一句目標。
排練結束後,花5分鐘回答三個問題。
然後,做一個微小但真實的改善。
就這麼簡單,
一圈又一圈,
我們的音樂劇,會慢慢地、確實地,長出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