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有一天,所有既有的資源、關係、職銜、頭銜都被拿走,我還能靠什麼站穩在這世界上?」
答案其實很簡單—— 靠我自己,成為一個品牌。
而這,也是這個時代給我們每個普通人最大的機會:
微型品牌的時代,已經真正來了。
O|觀察(Observe)|這個時代,給了我們什麼樣的空隙?
在過去,大品牌壟斷了大部分市場舞台。
個人,如果要突破,只能靠運氣、靠背景、靠資源。
但現在不同了。
手機、社群、AI工具、內容平台……
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東西,實際上把每個人賦能成為一個「小型媒體」。
這個變化,第一次讓我真正意識到:
世界的舞台,不是變小了,而是裂解成了無數小劇場。
只要你有故事、有價值、有溫度,
你就能在屬於你的那個小劇場裡,點燃自己的光。
這種感覺,對我來說不是口號,
是一次次陪伴創業者、個人IP走過的實戰裡,用血和汗感受到的。
Q|提問(Question)|那麼,我要為誰存在?
但知道這件事,還不夠。
真正的挑戰是——為誰存在?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什麼領域的客戶都接,什麼議題都講,
結果是自己疲於奔命,連自己是誰都快忘了。
那時我問了自己一個很痛的問題:
「如果只能服務一群人,你最想陪誰?」
答案其實很直覺:
那些在現實裡努力掙扎,但心裡還留著光的人。
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是那樣的人。
所以我懂他們的孤獨、害怕、懷疑、又不願放棄的那種頑強。
這個提問,不只讓我找到方向,
也讓我意識到: 個人IP的誕生,不是從「想賣什麼」開始的,
而是從「想陪誰走一段路」開始的。
D|解構(Deconstruct)|IP經營失敗,真正拆解下來是什麼組成問題?
當我重新把這些成功或失敗的個人IP案例攤開來看,
我試著不帶情緒,不評論成敗, 而是像在畫布上逐層剝離顏料一樣,去解構他們運作的結構。
結果我發現,幾乎所有做不起來的IP品牌,
結構上常見這三個問題:
1. 角色模糊
很多人一開始想得太大、太廣,結果品牌角色模糊,受眾無法辨識。
(觀眾不知道你是誰、為誰、要帶來什麼)
2. 敘事貧瘠
內容只是資訊堆疊,缺少「生命感的故事」。
而沒有故事,就無法產生情感連結,自然留不住人。
3. 無法建立自主節奏
大多數人只在乎「流量爆發」,
但忽略了品牌存在感是靠「長期穩定輸出節奏」緩慢滲透而來的。
這樣解構下來,我才明白:
成為IP,不是追求大舞台、流量巔峰,
而是從第一天開始,就在一小群人心中,種下清晰、深刻、可共鳴的存在感。
這樣的存在感,才是後來能長成品牌森林的種子。
R|重組(Reorganize)|個人IP的微型品牌架構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我會建議微型品牌的骨架這樣搭:
- 明確的服務對象(誰)
- 清晰的價值主張(為什麼)
- 能引起情感共鳴的故事敘事(怎麼說)
- 持續堆疊存在感的內容節奏(怎麼讓人記得)
這四個要素,構成一個微型品牌真正能活下來、成長起來的核心循環。
而這個循環,不是一蹴而就,
是一次一次對自己和市場提問、觀察、重組、修正,慢慢練出來的。
E|呈現(Express)|把你的存在感,溫柔而堅定地釋放出來
如果觀察、提問、解構、重構,都是內在的鍛鍊,
那Express,就是把這一切內化後, 透過某種「可感知的方式」向世界釋放出來。
對微型品牌來說,Express可以是:
- 你寫下的一篇文章
- 你說出的一場小演講
- 你設計的一個產品體驗
- 你與某一小群人產生的深刻對話
不用等待完美。
不用等到準備好。
只要帶著你對那一小群人的真心與願意,
開始「存在」於他們生命中, 你就已經在構築你的小宇宙了。
如果你讀到這裡,想開始行動,
我建議你從這三個問題開始寫下答案:
- 我最想陪伴哪一群人?(清楚圈定,不用怕小)
- 我可以用什麼價值/故事打動他們?(不是硬推,是連結)
- 我願意每週為他們產出什麼內容?(真誠地、持續地)
這三個答案,就是你微型品牌的第一塊地基。
也是你未來能走得穩、走得久的底氣。
給你的小提問:
如果要用一句話,定義你存在的意義,你會怎麼說?
寫下來。
哪怕只有十個人聽見,只要有人因此看見你, 那就是你點燃自己光芒的開始。

點燃屬於自己的一束光
文末小邀請
如果你正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這片小劇場,
歡迎訂閱【光之練習 ArtMind to Biz 的沙龍】。
每週三篇,陪你從內在走到外在,
用清醒而溫柔的練習,讓自己成為一束不滅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