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在台灣出生的,也不是在台灣長大的,但她卻用20年的時間,成為一位比任何人更了解台灣的母親。她是阮氏美玉(Nguyễn Thị Mỹ Ngọc),42歲,來自越南胡志明市,目前住在台南永康區,是一位照護工,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的故事,曾短暫出現在2024年台南勞動節活動的新聞報導中——當地政府表揚優秀移工,她是唯一被孩子提名的母親。
一場跨海的嫁娶,卻沒有童話的結局
阮氏美玉19歲時與台灣男子結婚,當時她以為自己會展開幸福的新生活。剛到台南的她不會中文,沒有朋友、沒有資源,只有一紙結婚證書與家書的思念。婚後幾年,她育有一子一女,本以為人生終於步入穩定,卻遭逢丈夫賭債纏身、家庭破碎,最終離婚收場。法院判決兩名孩子歸她扶養,但沒有任何經濟扶助,她從此變成一人對抗世界的單親媽媽。
她曾說:「我最大的夢想不是買房,不是出國旅行,而是每天能煮一鍋熱飯,讓孩子吃得安心。」
做兩份工作,也不缺席一次家長會
離婚後的十年間,她從早到晚兼差,白天到護理之家照顧長輩,晚上則在越南餐館洗碗、清潔。有時甚至跨區幫忙農務或臨時打工,收入雖少,但她從不欠孩子的學費或便當錢。
她的女兒說:「媽媽很忙,但她從來不缺席學校活動,她會用破破的中文念學校聯絡簿,有時候我還要幫她翻譯,但我覺得很驕傲。」
鄰居則說:「她從來不抱怨,連年節也會送小年糕給社區長輩,是很有禮貌、很努力的一位媽媽。」
她也努力學中文、考照,2022年終於取得照服員合格證,成為正式聘僱的長照人員,不用再靠臨時工養家。
母親節,我不是外人
2024年,台南市舉辦「多元文化母親節」慶祝活動,邀請新住民家庭參與,孩子可以報名幫媽媽做康乃馨花束、畫卡片。阮氏美玉的兒子偷偷報名,手寫了一張卡片,寫著:
「媽媽,雖然你不是台灣人,但你是我最愛的台灣媽媽。我以後想賺錢買一個房子,讓你不用再那麼辛苦。」
那天,她第一次穿上自己縫製的越南傳統服飾「奧黛」,站上舞台時忍不住落淚:「我在台灣當了20年媽媽,今天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外人。」
她的眼淚,也感動了在場許多原本對「外配」抱有偏見的人。
文化的交會,成就了更寬廣的母愛
阮氏美玉不只撐起自己的家庭,也積極參與社區志工服務,是地方教會與新住民中心的常客。她教越南媽媽們如何與孩子相處、教孩子們包春捲、寫越語名字,也在清明節教孩子尊重台灣祖先文化。
「我不只是越南媽媽,我也是台灣媽媽,我希望我的孩子兩邊的文化都懂,都驕傲。」她說。
如今,她的女兒考上高中,兒子也開始參與校內志工活動。她說這些都是她最好的母親節禮物:「他們讓我覺得我努力是有用的,我不是孤單一人。」
母親節,我們也要擁抱這些「新台灣之母」
在台灣,有超過22萬名新住民媽媽,多數來自越南、印尼、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她們在語言、文化、家庭結構都完全不同的環境下學會成為「台灣的媽媽」,不但努力工作,更為下一代打造穩定生活。
阮氏美玉只是其中一人,但她的故事提醒我們:
母愛,從不分國籍。 文化差異不會削弱愛,反而能讓我們更理解,什麼是「跨越一切」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