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看電影吧」這句話,在今日是最平常不過的邀約,但你知道嗎?在台灣的殖民時期,電影不是為了娛樂大眾而設,而是作為階級特權的表徵,一開始只准特定階層觀賞。
而最早的這批觀眾,不是貴族,也不是官員,而是——駐台日軍的軍官階層。
今天這則冷知識,讓我們從台灣第一家「有放映設備」的空間出發,回顧電影在這座島上的真正開場白。最早的電影院,不是公園路的國賓戲院
許多台北人以為,台灣最早的戲院是1930年代開設於公園路的「國際館」,或者是戰後改建為國賓戲院的老「台北座」。
但事實上,真正的第一個「電影院」級別的設施,是建於1905年的「台北衛戍病院附設娛樂館」。
這座位於現今中山堂與總統府之間的日軍軍事設施,原本是供軍官休養娛樂之用,內部設有西式舞廳、音樂演奏空間,並於1907年引入首台活動映寫機(也就是放映機)。
放映內容並非商業電影,而是當時流行於東京銀座的短片新聞、紀錄片與軍事報導,主要用途為:
- 軍事訓練影片回顧
- 日本內地新聞播放
- 軍人宣導影片(如衛生、紀律)
- 特許娛樂片段(含武士劇、歌舞伎轉錄影像)
只有軍官與高階醫官可入場,士兵不得觀影。這是明確的階級區隔,也是影像權力的象徵。
電影一開始,是為了「管制人心」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軍方要看電影?
其實,在明治時代的日本,電影已被視為新型「精神教育」與「國民整編」工具。日軍將這套概念移植到台灣,將「軍中影像播放」視為集體行為管理的一環。
而在殖民地台灣,更是進一步發展成一套文化控制系統:
「誰能看電影」、「看什麼電影」、「在哪裡看電影」——全都是由上對下的權力安排。
民間第一座戲院:也不給本地人看?
根據歷史學者楊照的研究,台灣第一家面向公眾的商業戲院是1911年成立於台北大稻埕的「蓬萊館」。這裡才算是讓「普通市民」也能走進來看電影的地方。
但你以為人人平等?其實不然。
- 一樓與舞台前排保留給日本籍居民與台灣仕紳;
- 二樓與邊座為「一般台灣人」,票價較低,音響視角較差;
- 使用日語解說員(活動弁士),不提供台語或客語翻譯;
- 播放片源來自日本本土為主,台灣本地生活題材幾乎不存在。
也就是說,即便進戲院,本地觀眾所看到的,也是「他者的眼睛所剪裁的世界」。
真正為台灣人拍的電影,要等到…戰後十年
你可能會好奇:那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給台灣人自己看」的本土電影?
答案是:戰後十年之後,1950年代中期。
早期的「國語電影」多為政治宣導,真正以「台灣題材、台灣語言、台灣演員」製作的影片,則是來自當時草創的台語片產業(如《薛平貴與王寶釧》、《六才子西廂記》等)。
但更諷刺的是,這些本土語言電影後來卻因政策導向而被邊緣化,導致「台灣人用自己的語言拍電影」的黃金時代非常短暫。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
電影從來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被制度所設定的文化階級鏡子。
冷知識尾聲:你看電影的自由,其實來得很晚
今天,我們可以在信義威秀、TITAN廳、獨立電影院之間自由選擇,甚至在手機上串流觀賞電影,不再被語言、身分、位置所限制。
但你若回到台灣影像歷史的起點,會發現:
- 看電影曾是軍事特權;
- 是殖民者的文化輸出手段;
- 是語言隔離的工具;
- 是身分辨識的場域。
所以,當你下一次坐在戲院座椅上,螢幕亮起那刻,不妨想想:
如果一個社會曾經禁止你看你自己的故事,
那麼今天能「隨意看一部台灣拍的片」這件事,其實已經是民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