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當我們滑手機看著「下午3:00」,打開電視準時收看新聞時,你可曾想過:「我們現在使用的時間,是怎麼決定的?」
別懷疑,今天我們要講的冷知識就是這麼「基本」——台灣使用的時間,其實是人為設計出來的。
而更有趣的是:在日治時代,台灣的官方時間其實比現在慢了一個小時。也就是說,假如你穿越回1925年台北市的下午3點,你會發現天色其實還像現在的2點。
為什麼會這樣?這背後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政治、主權與殖民的證據。
「時區」這回事,是誰說了算?
要理解台灣時間的演變,先得搞清楚一件事: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標準時間」並非天然存在,而是由人類協定出來的。
1884年,英國主導召開「國際經度會議」,將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經線定為「零時區」,並將全球劃分為24個每15度經度一個小時的區塊,從此開啟全球標準時制度。
因此,理論上「每個地方的時間」應該根據它的經度位置來決定。
台灣大約位於東經120度,最接近的應該是「UTC+8」——也就是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時間。
但歷史從來不是「應該怎樣」,而是「誰掌權」。
日治時代的台灣:採用「東京標準時間」-1 小時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正式接收台灣。1905年起,總督府為方便殖民統治與交通軍事協調,決定統一時間制度,將全台改採「中央標準時」。
這個「中央標準時」是什麼?就是日本本州採用的時間,位於東經135度,也就是:
UTC+9:比今天的台灣時間快了一小時
但,當時的日本為了區別本土與殖民地,又做了一件微妙的事:在法律文件上,台灣雖採用中央標準時,但在部分場合(尤其在地方文書與學校系統中),仍以「舊制」使用台灣本地時間(約UTC+8)為準,造成一段時間內台灣「官方時間與民間時間」錯位的狀況。
直到1937年二戰全面爆發,日本全面 militarize,其殖民統治也進入高度中央集權時期,才強制廢除台灣原有的時間,全面統一為「大日本帝國時間」(UTC+9)。
這時候,台灣的鐘,和現在相比,快了一小時。
戰後國民政府來了,時間也改回來了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第一件事不是改國旗,而是:
把時間改回來。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台灣回歸中國,並在同年12月21日,正式發布命令,將全台標準時間調回為「中原標準時間」(UTC+8),與中國本土一致。
這一小時的差異,成為權力更替的象徵之一。
現代的時間,其實也是「統治的語言」
很多人以為時間是自然的,其實標準時間是一種高度政治性的制度。
舉例來說:
- 印度全國只有一個時區,但實際跨三小時,為統一政令;
- 中國全境(橫跨五個時區)卻全部統一為「北京時間」(UTC+8),即使新疆當地其實應該是UTC+6;
- 北韓甚至在2015年到2018年間短暫「自創時區」,為的是跟韓國區別。
這些例子說明,時間本身就帶有主權、統治、國族象徵的含義。
那台灣為什麼不用自己的時區?
台灣的經度實際上接近東經121度,如果要嚴格劃分,也許可以設一個「台灣標準時間」為 UTC+8.1(類似尼泊爾、伊朗這種使用「半小時偏移」的國家)。
但現實是,台灣在國際體系中並未作為主權國家被承認,時區登記在國際通訊協會資料庫時,也必須掛在「China」大分類之下(這是技術層面,不代表政治立場,但造成政治敏感)。
不過,我們在手機、電腦或作業系統中看到的「Taipei」時區,已是一種默認存在的獨立代號。
也許未來當我們重新討論主權與身分的時候,會不會連「時間」都會是一場新的文化自決運動?
冷知識尾聲:時間不是絕對的,它和權力一起轉動
每一座島嶼的時間都在轉,但不一定都用自己的鐘錶。
台灣曾經慢過一小時,也曾快過一小時。但比起指針的速度,我們更該問的是:這段歷史,有被記得嗎?
因為時間可以改,但記憶,不能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