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冷知識專欄:你知道台灣的時間,曾經「比現在慢一小時」嗎?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每天當我們滑手機看著「下午3:00」,打開電視準時收看新聞時,你可曾想過:「我們現在使用的時間,是怎麼決定的?」

別懷疑,今天我們要講的冷知識就是這麼「基本」——台灣使用的時間,其實是人為設計出來的。

而更有趣的是:在日治時代,台灣的官方時間其實比現在慢了一個小時。

也就是說,假如你穿越回1925年台北市的下午3點,你會發現天色其實還像現在的2點。

為什麼會這樣?這背後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政治、主權與殖民的證據。


「時區」這回事,是誰說了算?

要理解台灣時間的演變,先得搞清楚一件事: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標準時間」並非天然存在,而是由人類協定出來的。

1884年,英國主導召開「國際經度會議」,將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經線定為「零時區」,並將全球劃分為24個每15度經度一個小時的區塊,從此開啟全球標準時制度。

因此,理論上「每個地方的時間」應該根據它的經度位置來決定。

台灣大約位於東經120度,最接近的應該是「UTC+8」——也就是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時間。

但歷史從來不是「應該怎樣」,而是「誰掌權」。


日治時代的台灣:採用「東京標準時間」-1 小時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正式接收台灣。1905年起,總督府為方便殖民統治與交通軍事協調,決定統一時間制度,將全台改採「中央標準時」。

這個「中央標準時」是什麼?就是日本本州採用的時間,位於東經135度,也就是:

UTC+9:比今天的台灣時間快了一小時

但,當時的日本為了區別本土與殖民地,又做了一件微妙的事:在法律文件上,台灣雖採用中央標準時,但在部分場合(尤其在地方文書與學校系統中),仍以「舊制」使用台灣本地時間(約UTC+8)為準,造成一段時間內台灣「官方時間與民間時間」錯位的狀況。

直到1937年二戰全面爆發,日本全面 militarize,其殖民統治也進入高度中央集權時期,才強制廢除台灣原有的時間,全面統一為「大日本帝國時間」(UTC+9)。

這時候,台灣的鐘,和現在相比,快了一小時。


戰後國民政府來了,時間也改回來了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第一件事不是改國旗,而是:

把時間改回來。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台灣回歸中國,並在同年12月21日,正式發布命令,將全台標準時間調回為「中原標準時間」(UTC+8),與中國本土一致。

這一小時的差異,成為權力更替的象徵之一。


現代的時間,其實也是「統治的語言」

很多人以為時間是自然的,其實標準時間是一種高度政治性的制度。

舉例來說:

  • 印度全國只有一個時區,但實際跨三小時,為統一政令;
  • 中國全境(橫跨五個時區)卻全部統一為「北京時間」(UTC+8),即使新疆當地其實應該是UTC+6;
  • 北韓甚至在2015年到2018年間短暫「自創時區」,為的是跟韓國區別。

這些例子說明,時間本身就帶有主權、統治、國族象徵的含義。


那台灣為什麼不用自己的時區?

台灣的經度實際上接近東經121度,如果要嚴格劃分,也許可以設一個「台灣標準時間」為 UTC+8.1(類似尼泊爾、伊朗這種使用「半小時偏移」的國家)。

但現實是,台灣在國際體系中並未作為主權國家被承認,時區登記在國際通訊協會資料庫時,也必須掛在「China」大分類之下(這是技術層面,不代表政治立場,但造成政治敏感)。

不過,我們在手機、電腦或作業系統中看到的「Taipei」時區,已是一種默認存在的獨立代號。

也許未來當我們重新討論主權與身分的時候,會不會連「時間」都會是一場新的文化自決運動?


冷知識尾聲:時間不是絕對的,它和權力一起轉動

每一座島嶼的時間都在轉,但不一定都用自己的鐘錶。

台灣曾經慢過一小時,也曾快過一小時。但比起指針的速度,我們更該問的是:這段歷史,有被記得嗎?

因為時間可以改,但記憶,不能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耗材內幕誌
10會員
150內容數
📢 衛生耗材內幕誌 🔍 深入探索乳膠手套、口罩、血袋等醫療耗材產業,揭開供應鏈與市場內幕! 我們專注於 產業趨勢、供應鏈運作、商業模式、採購指南,幫助醫療從業者、企業採購、投資人發掘市場機會。
醫療耗材內幕誌的其他內容
2025/05/18
在每年10月10日國慶日,總統府前的升旗典禮總是星光閃爍,舞台上國旗迎風飄揚,電視台重播著熟悉的《梅花》。對多數台灣人來說,青天白日滿地紅似乎已理所當然、無所不在。 但你知道嗎?在台灣的某段歷史中,中華民國國旗並不是這麼「平易近人」。甚至可以說,它一度在「日常生活中」被隱形,被冷處理,甚至實質上禁
2025/05/18
在每年10月10日國慶日,總統府前的升旗典禮總是星光閃爍,舞台上國旗迎風飄揚,電視台重播著熟悉的《梅花》。對多數台灣人來說,青天白日滿地紅似乎已理所當然、無所不在。 但你知道嗎?在台灣的某段歷史中,中華民國國旗並不是這麼「平易近人」。甚至可以說,它一度在「日常生活中」被隱形,被冷處理,甚至實質上禁
2025/05/17
探討「臺北車站」英文譯名「Taipei Main Station」背後的故事,從其歷史演變、翻譯困境,到臺灣地名翻譯標準缺失等面向,深入淺出地分析此一翻譯問題所反映的文化尷尬與城市治理挑戰。
Thumbnail
2025/05/17
探討「臺北車站」英文譯名「Taipei Main Station」背後的故事,從其歷史演變、翻譯困境,到臺灣地名翻譯標準缺失等面向,深入淺出地分析此一翻譯問題所反映的文化尷尬與城市治理挑戰。
Thumbnail
2025/05/16
探討七海官邸從戒嚴時期的權力核心,轉型為2024年對外開放的七海文化園區的歷史意義。文章闡述其神祕面紗背後的政治權力、白色恐怖氛圍以及蔣經國個人與家族的連結,並藉由開放後的轉變,反思臺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和解之路。
2025/05/16
探討七海官邸從戒嚴時期的權力核心,轉型為2024年對外開放的七海文化園區的歷史意義。文章闡述其神祕面紗背後的政治權力、白色恐怖氛圍以及蔣經國個人與家族的連結,並藉由開放後的轉變,反思臺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和解之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發展快速的時代,更需要回頭檢視台灣土地上之不同民族、文化、歷史。
Thumbnail
AI發展快速的時代,更需要回頭檢視台灣土地上之不同民族、文化、歷史。
Thumbnail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Thumbnail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與日本在生活習慣中的細微不同,從筷子的形狀,手寫筆的慣用顏色,股市漲跌的代表色,批改考卷使用的符號,到公眾場所的手機鈴聲等方面。探討了背後的文化和社會差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與日本在生活習慣中的細微不同,從筷子的形狀,手寫筆的慣用顏色,股市漲跌的代表色,批改考卷使用的符號,到公眾場所的手機鈴聲等方面。探討了背後的文化和社會差異。
Thumbnail
妳說:「追星之前,首先你是台灣人。」 無論年紀大小、性別認同為何? 追求哪種方式來財富自由? 喜歡韓國、日本、泰國的偶像、歌手? 到底什麼是「台灣人」? 也就是不分族群和移民 台灣 的時間多久,只要認同台灣,願意共同守護這塊土地和民主價值,就是「台灣人」。 是的,妳宣導的沒錯。 這些粉絲們,首
Thumbnail
妳說:「追星之前,首先你是台灣人。」 無論年紀大小、性別認同為何? 追求哪種方式來財富自由? 喜歡韓國、日本、泰國的偶像、歌手? 到底什麼是「台灣人」? 也就是不分族群和移民 台灣 的時間多久,只要認同台灣,願意共同守護這塊土地和民主價值,就是「台灣人」。 是的,妳宣導的沒錯。 這些粉絲們,首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