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焦點:注意什麼,什麼就放大
心的特質是「注意什麼,什麼就會明顯」。在公司、團體中追求「公平正義」,即便條件具足,也只能爭取到有限的一部分。每個人對「公平」的標準都不同:有利自己的,就是公平;不利自己的,就是不公平。若心總是執著於此,便不斷重複、纏繞於同樣的課題中,輪迴不已。
🔄觀心無常:一念起滅間
心的特性是當下只能生起一念。覺知心生,煩惱心滅;煩惱心生,覺知心滅。訓練觀察心的無常,讓觀慧生起,煩惱便難以滋長。
🏺身體是法器:健康就是修行資糧
身體是修行的「法器」。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得久、活得好、爭取更多時間薰修佛法。學佛的人不應該總是病懨懨的,否則會讓人誤解學佛等於消極、脆弱。
💊病是助道因緣:苦中增長道心
然而,佛法也說「修行要帶三分病,病是助道因緣」。因為病苦能幫助我們體會自己的脆弱與無力,強迫我們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物。無論喜不喜歡,體力、心力、能量都只能投注在「必要」上。
⏳時光匆匆:讓心遠離無關的人事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每個人都會對生命的事件做抉擇,心中都有自己的輕重緩急。練習不要把精力浪費在與快樂無關的人事上。即使無法身體遠離,也可以練習「心遠離」。
🤝團體共業:轉動別業也能影響共業
團體是「你我他」共同造就的「共業」,難以靠一己之力改變。但當我們轉動自己的「別業」,也可能影響他人,創造一個嶄新的共事環境。
🌗人性光影:隨緣映現
人際互動,是人性光明與陰影的交織。學佛是學「活」,更是學「覺」:從自覺、自律開始。
🕊️染缸之中:不必將心攪入
若處於雜染環境,當自己有願力、能力與慈悲力時,去影響他人、帶動向上、向善是好的。但若條件尚未具足,過度專注於「別人是否覺悟」,只會讓自己被捲入染缸,增添煩惱的「共業」。
🌊煩惱輪迴:如何解開束縛?
煩惱輪迴路,艱辛且漫長,何時才能真正解開束縛?就由看見、覺知開始,鬆開那一圈又一圈的繩索,小小的一腳步,就是往自由的方向前進。
🌸記憶小幫手🌸
轉動自己的別業,也能影響共業。
🍀本文內圖片皆由 Bing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