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主持人:
感謝各位耐心等待。大家好,歡迎參加 Amazon.com 2025 年第一季財報電話會議。目前所有與會者皆為靜音模式。在簡報結束後,我們將進行問答環節。今天的電話會議正在錄音中。
接下來,我們將請 Amazon 投資人關係副總裁 Dave Files 發表開場致詞。感謝您,請開始。Amazon 投資人關係副總裁 Dave Files:
大家好,歡迎參加我們 2025 年第一季財報電話會議。今天與我們一同出席問答環節的有 CEO Andy Jassy 和 CFO Brian Olsavsky。
在收聽今天的電話會議時,我們鼓勵您參考我們的新聞稿,其中包含財務結果、各項指標以及對本季度的評論。請注意,除非另有說明,會議中所有的比較皆以 2024 年同期為基準。
我們的評論及對問題的回應反映的是截至今天,也就是 2025 年 5 月 1 日的管理層觀點,並將包含前瞻性聲明。實際結果可能有重大差異。可能影響我們財務結果的因素,請參考今天的新聞稿以及我們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申報文件,包括最近一期的年度報告(Form 10-K)及其後續申報。
在本次會議中,我們可能會討論一些非 GAAP(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財務指標。這些資訊可在新聞稿、簡報投影片,以及我們在投資人關係網站上提交給 SEC 的文件中找到,其中亦包括非 GAAP 與 GAAP 指標之間的調節說明。
我們的財務指引基於目前所觀察到的訂單趨勢及我們認為適當的假設。然而,實際結果具有高度不可預測性,可能受到多項因素重大影響,包括外匯波動、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情勢變化、關稅與貿易政策、消費者需求與支出(包括對經濟衰退、通膨、利率的擔憂)、各地區勞動力市場的限制、世界重大事件、網路使用率、線上商務、雲端服務、新興技術的成長速度等,亦包括我們向 SEC 所申報文件中所列的其他因素。
我們的財測假設中,不包括未來可能進行的業務收購、重組或法律和解。由於無法準確預測對我們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因此實際結果可能與我們的預期有重大出入。
現在,我將發言權交給 Andy。
CEO
Amazon 執行長 Andy Jassy:
謝謝你,Dave。我們今天公布的營收為 1,557 億美元,扣除匯率影響後年增 10%。營業利益為 184 億美元,年增 20%,而過去 12 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 259 億美元。
我們對於業務持續進展感到滿意,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創新速度以及改善顧客體驗的成果感到鼓舞。在實體零售業務方面,我們持續在商品選擇、價格價值以及配送速度方面努力,獲得了消費者的高度共鳴。我們提供多樣的商品選項,滿足顧客不同的購物旅程需求。
我們歡迎許多知名品牌進駐 Amazon,包括 Oura 智慧戒指、Michael Kors 和 The Ordinary。除此之外,我們也與 Saks 推出全新購物體驗,提供精緻奢華的時尚與美妝商品,品牌涵蓋 Dolce & Gabbana、Balmain、Erdem、Giambattista Valli 及 Jason Wu Collection。
如同以往,我們致力於維持低價。尤其在目前這個對消費者而言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這點顯得更加重要。於第一季,我們在全球舉辦多場促銷活動,幫助顧客節省超過 5 億美元,包括美加地區的春季大促、歐洲的 Spring Deal Days,以及在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和阿聯酋的齋戒月與開齋節促銷。Prime 會員在今年還會有更多省錢機會,包括將於七月舉行的第 11 屆 Prime Day。
這幾年來,我們在提升物流網絡的效率與成本控管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我們曾多次分享,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將全國性配送網路轉為區域化運作。透過將商品儲存於更接近顧客所在地的區域中心,我們能更快速地送達訂單,通常也能減少包裹數量與配送成本。
接下來的挑戰,是要將盡可能多的商品配置到這些區域物流中心中。不過,我們原本的前置物流網絡(即將商品送入各履行中心的方式),並未根據這種新型區域結構設計。因此我們重新打造了整個前置架構,並已全面推行,使更多商品能夠配送至各履行中心,進一步加快配送速度並降低服務成本。
在第一季,我們再次創下 Prime 會員配送速度的新紀錄,達成史上最快速度;我們當季同日或隔日送達的商品數量,也是 Amazon 歷來最高。
展望未來,我們將持續優化這套新設計的前置物流網絡,擴建同日配送站點,並在各建築中引進更多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我們也會擴大美國偏鄉地區的配送站點數量,讓居住在人口較少地區的顧客也能享有快速配送。
針對可能上調的關稅對我們實體零售業務的影響,我想分享幾點看法。
顯然,沒有人能準確預測關稅會怎麼定、何時實施。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觀察到需求減緩的情況。反而在某些品類中,出現了提前囤貨的現象,顯示消費者可能在預防潛在的關稅影響。此外,我們也尚未看到零售商品的平均售價明顯上升。這部分原因是我們第一方銷售進行了提前備貨,也反映出第三方賣家也有提前備貨的動作。
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多數賣家還沒有調漲價格。當然,這情況可能會隨著關稅走向而有所改變。
Amazon 並非特別容易受到關稅影響。就中國而言,即使某些零售商並未直接從中國進貨,他們仍常透過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公司進貨,這些公司再加價轉售給美國消費者。這樣一來,這些零售商的進貨價格反而高於在我們平台上直接面向美國消費者販售的中國賣家,因此所承擔的關稅總額也更高。
人們有時會忘記 Amazon 賣了哪些東西。雖然我們也販售許多高單價商品,但我們銷售的主要還是日常生活用品。在第一季,日常必需品的銷售增長速度是其他業務的兩倍以上,佔美國 Amazon 所售出商品的三分之一。即便不算 Whole Foods Market 和 Amazon Fresh,Amazon 仍是美國最大的食品雜貨商之一,去年總銷售額超過 1,000 億美元。許多消費者的日常必需品購物都選擇在 Amazon 進行。
我們也擁有極其龐大的商品選擇,涵蓋數億項獨特商品(SKU),這使我們在面對挑戰時往往比其他公司更具韌性。當市場出現波動時,往往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新興產品趨勢。想想疫情期間,口罩和乾洗手等商品成為熱銷品。當你擁有像我們這樣最廣泛的商品組合,再加上全球超過 200 萬名第三方賣家,自然能比其他平台更好地幫助消費者以更優惠的價格找到他們需要的商品。
此外,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消費者往往會選擇他們最信任的供應商。
憑藉我們廣泛的商品選擇、具競爭力的價格與快速的配送能力,我們往往能在這些不確定時期結束後,取得更多的市場佔有率,並為未來奠定更穩固的基礎。我對這一輪是否也會出現類似情況感到樂觀。
接著談談 Amazon 廣告業務(Amazon Ads):我們致力於成為所有規模品牌拓展業務的最佳平台。這項業務在既有的巨大基礎上持續強勁成長,本季度創造了 139 億美元的營收,年增 19%。
我們在整體廣告產品組合上都展現出強勁表現,涵蓋完整「行銷漏斗」的各種解決方案,幫助廣告主觸及美國超過 2.75 億名廣告支持用戶。這包括漏斗上層的品牌知名度提升方案,到漏斗底部、可衡量轉換成效的解決方案。
Amazon Ads 為品牌提供工具,能夠在我們自有的娛樂平台上投放精準廣告,例如 Prime Video、Twitch、IMDb,也包含直播體育內容如 NFL(美式足球)、NBA(籃球)、NASCAR(賽車)、音訊平台如 Amazon Music 和 Wondery,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商城以及其他外部網站如 Pinterest 和 BuzzFeed。
我們的受眾分析與成效量測能力,能夠跨第三方頂級媒體透過 Amazon DSP 發揮作用。此外,我們的安全資料分析空間(Clean Rooms)讓廣告主能進行資料分析,產出核心行銷指標,並了解行銷活動在多渠道的實際成效。我們仍看到品牌廣告在各階段的需求強勁,並持續擴展我們的行銷解決方案能力。
AWS(亞馬遜雲端服務)在第一季年增 17%,目前已達到年營收規模 1,170 億美元。我們持續協助各類企業加速邁向雲端,協助現代化其 IT 架構、降低成本並加快創新速度。
第一季中,我們與多家企業簽訂新合作協議,包括 Adobe、Uber、Nasdaq(納斯達克)、Ericsson、Fujitsu(富士通)、Cargill、三菱電機、通用動力資訊科技(General Dynamics IT)、GE Vernova、Booz Allen Hamilton、NextEra Energy、Publicis Sapient、Elastic、Netsmart 等眾多企業。
值得提醒的是,目前全球 IT 支出中仍有超過 85% 在地端(on-premises),尚未遷移至雲端。對我而言,未來十至二十年內,這個比例的轉變是勢在必行的。
在這一代 AI 出現之前,我們原本認為 AWS 有機會成為一個每年營收數千億美元的業務。如今,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可能還能更大。
如果你相信企業使命是每天讓顧客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美好,那你就會相信每一個顧客體驗都將被 AI 所重新定義。因此,你就會積極投入 AI,而這正是我們正在做的事。
這體現在我們正在 Amazon 內部打造超過一千個 AI 應用,也體現在我們下一代的語音助理 Alexa Plus。你也會看到我們將 AI 應用在物流網路、機器人、自動化購物、Prime Video、廣告體驗等領域。
同時也體現在 AWS 為內部與外部開發者打造的 AI 解決方案基礎建設上。我們不是隨便試水溫,而是有系統地、刻意地讓開發者在 AI 技術堆疊的各個層面,都能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廣泛使用 AI,並推進自身業務。
在 AI 技術最底層,我們針對 AI 模型訓練所打造的新一代自研晶片「Trainium 2」目前已開始大規模部署,並獲得市場高度關注與需求。
我們目前提供客戶多家晶片供應商的 AI 解決方案,並將持續這麼做,只要可行。然而,任何規模較大的 AI 應用都會很快變得昂貴。因此,我們自研的 Trainium 2 晶片 相較其他基於 GPU 的運算實例,提供 30–40% 更佳的性價比,這對客戶而言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若 AI 要像我們預期那樣取得成功,「推論成本」必須大幅下降。我們認為這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之一,我們正努力推動這個目標。
在中層解決方案方面,對於想使用 先進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s) 來開發生成式 AI 應用的用戶,我們提供 Amazon Bedrock——這是一項完全託管的服務,提供多種效能卓越的基礎模型,並具備最完整、實用的功能組合,使開發高品質生成式 AI 應用變得更簡單。
我們正快速迭代 Bedrock 的功能,近期加入了:
- Anthropic 的 Claude 3.7 Sonnet 混合推理模型,這是他們目前最聰明的模型,
- Meta 的 Llama 4 模型系列。
此外,我們是第一個將 DeepSeek-VL R1 和 Mistral AI 的 Mixtral-Large 作為完全託管模型全面上線的雲端服務供應商。
當然,我們也在 Bedrock 上提供自家的先進基礎模型 Amazon Titan Nova,最新的旗艦模型於昨日剛剛發布,具備前沿智慧與業界領先的性價比。我們已有數千位客戶在使用,包括:
- Slack、Siemens、Sumo Logic、Coinbase、FanDuel、Glean 以及 Blue Origin 等。
幾週前,我們還推出了 Amazon NovaSonic,這是一款全新的語音對語音基礎模型,可用於打造高準確度、富有表情且自然的人聲互動式 AI 應用。
相較同類模型,NovaSonic 的單詞錯誤率更低、語音交互表現勝率更高。
目前科技界也正熱議 AI Agents(智能代理人) 的潛力。迄今為止,幾乎所有 agent 應用仍停留在問答階段。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能處理複雜、多步驟任務的智能代理人,例如:
- 安排行程、
- 設定家中燈光、溫度與音樂氣氛來招待客人,
- 或是執行企業中繁瑣的 IT 任務以提升生產力。
過去還沒有能進行「行動導向」任務的代理人,直到我們推出 Alexa Plus。但實話說,當前的技術仍然非常初階、不夠準確,且需要持續的人為監控。
我們最近推出了 Amazon Nova Act 的研究預覽版,這是一個可在瀏覽器中執行操作任務的 AI 模型。它能協助開發者將複雜工作流程拆解為明確的原子級指令,例如:
- 搜尋(search)、
- 結帳(checkout)、
- 或針對螢幕內容進行問答。
它也支援細部指令控制,例如:「不要接受額外的保險選項」。
Nova Act 的目標,是將多步驟 agent 任務的準確率從目前的 30–60% 提升至 90% 以上,為行動導向智能代理的建構提供強大基礎。
在 AI 堆疊的最頂層,是實際的應用。
在這一季,我們推出了 Amazon Q ——這是目前最強大的生成式 AI 助理,能加速軟體開發、並結合企業自有資料使用。
Amazon Q 現已在命令列介面中推出 全新快速的 AI 代理人開發體驗,可以自動完成複雜工作流程,客戶對此反應非常熱烈。
我們也與 GitLab 合作,推出 GitLab Duo with Amazon Q,支援開發者完成多步驟任務,例如:
- 新功能開發、
- Java 8 與 11 程式碼升級、
- 程式碼審查與單元測試 —— 全部都在開發者熟悉的 GitLab 平台上進行。
我們的 AI 業務目前已達到 數十億美元的年營收規模,而且仍在以三位數百分比年增成長中,處於極早期的階段。
儘管市場對 AI 滿懷期待,我仍要以一句話總結 AWS 的部分:全球仍有大量 IT 基礎設施尚未搬到雲端,這仍是我們長期成長的最大機會之一。
基礎設施現代化,雖然不像 AI 那樣「性感」或吸睛,但它卻是每一家企業在技術創新、開發者生產力、運行速度與成本結構上的根基。
若企業想要真正發揮 AI 的潛能,他們必須將自己的基礎設施與資料遷移到雲端。
我也想簡短提一下其他幾個項目:
正如我在前面幾次提到的,我們在第一季推出了 Alexa Plus,這是我們全新一代的語音助理。它比前一代 更加智慧、功能更強大,不僅幾乎能回答任何問題,還能執行實際的操作。
Alexa Plus 對 Prime 會員免費,也可供非會員使用,價格為每月 19.99 美元。我們目前已在美國開始推出,並預計在今年稍晚擴展至其他國家。
到目前為止,使用者對 Alexa Plus 的反應非常正面,我們也對此感到非常振奮。
我們也很榮幸能成為共同合資企業的一員,參與打造下一代 「詹姆士.龐德」電影系列。我們近日已正式宣布,由知名製片人 Amy Pascal 與 David Hayman 擔任下一部龐德電影的製作人。
此外,就在幾天前,我們的 Kuiper 計畫 也達到一項重大里程碑——第一批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後續還會有更多衛星發射,我們預計在今年稍晚開始對客戶提供服務。
我對全球各地 Amazon 團隊所完成的成果感到非常驕傲,我們對當下正在研發與創造的事物充滿期待與興奮。
接下來,我將交由 CFO Brian Olsavsky 為大家帶來財務更新。
CFO
Amazon 財務長 Brian Olsavsky:
謝謝你,Andy。我先從整體營運數字說起:
Amazon 第一季全球營收為 1,557 億美元,年增 10%(不含匯率影響)。若計入匯率變動,這季的營收受到 14 億美元 的匯兌逆風影響。
全球營業利益為 184 億美元,比我們預測區間上緣還高出約 4 億美元。這些數字包含了一些一次性費用,這些費用對北美與國際市場的營業利益產生了影響,我稍後會再詳細說明。
首先,我們來看各事業部的淨銷售數字:
- 北美業務第一季營收為 929 億美元,年增 8%。
- 國際業務營收為 335 億美元,年增 8%(不含匯率影響)。
- 全球付費商品單位年增 8%。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為顧客提供價值。在第一季,我們於全球舉辦多場促銷活動,帶來顧客的強勁參與。我們看到多項核心營運指標的表現都很出色,例如 Prime 會員的配送速度創下新高,這得益於我們的庫存配置效率提升。
我們廣泛的商品選擇讓顧客能根據不同價位選購所需商品,尤其是在像「日常必需品與食品雜貨」這類高頻購買品項上。我們與全球數百萬名獨立賣家合作,這些銷售夥伴對我們的多元商品選擇貢獻良多。第一季中,第三方賣家所佔銷售單位比例為 61%,與去年同期一致。
再來談談獲利情況:
- 北美業務營業利益為 58 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 6.3%。
- 國際業務營業利益為 10 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 3%。
如前所述,本季我們認列了一些一次性費用,包括:
- 與部分歷史性的顧客退貨處理相關,目前仍在解決中;
- 以及因預期關稅上調而提前入庫的庫存處理成本。
若排除這些一次性費用,則:
- 北美的營業利潤率將提高約 90 個基點(達 7.2%);
- 國際業務將提高 70 個基點(達 3.7%)。
我們對團隊在本季的執行成果感到滿意。重構後的前置物流網路顯著提升了履約與運輸系統的效率,讓庫存配置更佳、每包裹商品數更多,從而降低配送成本。
展望未來,我們正持續推動一系列改善成本結構的舉措,包括:
- 微調前置物流網路,
- 擴建同日配送站點,
- 拓展偏遠地區的配送能力,
- 在倉儲設施中引進更多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
更好的庫存配置仍是我們的首要工作重點。這能提升庫存充足率、縮短運輸距離、加快配送速度,並提高多品項合併出貨的可能性,進而降低包材與運費成本。
雖然改善進展不會總是線性,但我們有明確的規劃來持續推動長期效益。
接下來談談廣告業務:
廣告仍是北美與國際業務中獲利的重要貢獻來源。
廣告營收年增 19%,且在原本就非常大的基礎上成長加速,讓我們非常滿意。我們看到品牌對我們完整廣告方案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我們能協助他們與潛在顧客建立連結的能力。
我們也會持續投資於其他具有長期潛力的業務機會。例如 Kuiper 計畫,我們在本週成功發射首批正式設計的衛星,今年預計還會陸續發射更多顆。
最後,我們也在密切關注總體經濟情勢,特別是關稅變化對業務的潛在影響。
我們正在為各種可能的情況進行規劃,也採取了多項措施,以保護顧客體驗。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在經濟可行的前提下盡可能維持低價。
接下來是 AWS 業務部分:
第一季,AWS 營收為 293 億美元,年增 17%,目前的年化營收規模已超過 1,170 億美元。在本季中,我們觀察到 生成式 AI 與非生成式 AI 服務的業務皆持續成長。越來越多公司將注意力轉向新計畫,把更多工作負載搬上雲端,重新啟動或加快從地端系統(on-premises)到雲端的遷移,並開始運用生成式 AI 的強大能力。
AWS 的營業利益為 115 億美元,反映出我們在穩健成長的同時,也持續聚焦於提升效率。
如同我們過去提到的,AWS 的營業利潤率可能會隨著不同時期的投資規模而波動。我們預計在下半年將新增大量雲端基礎設施資源(capacity)。
再來談談資本支出(Cash CapEx):
第一季我們的現金資本支出為 243 億美元,其中多數用於擴充科技基礎設施。這主要與 AWS 有關,為了因應 AI 服務的強勁需求,我們正加碼投資,包括像 Trainium 這類自研 AI 晶片,也涵蓋支持北美與國際零售業務的相關基礎建設。
我們同時也在投資於 物流與配送網路,以支撐未來的成長與改善配送速度和成本結構。這些投資將支撐我們未來多年的擴張。
儘管我們的說明多數集中在「營業利益」,但我也想指出,我們第一季的淨利為 171 億美元,其中包含 33 億美元的稅前收益,記入「非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我們對 AI 公司 Anthropic 的投資。這並不屬於 Amazon 的經常性營運活動,而是因我們將部分可轉債轉換為無表決權優先股所產生的投資收益。
接下來談談 第二季財測(Q2 Guidance):
提醒一下,我們的預測涵蓋各種可能性,並考量了第一季的實際表現、目前季度內的趨勢,以及對總體經濟環境的展望。
我們預估:
- Q2 營收將介於 1,590 億至 1,640 億美元之間;
- 根據目前匯率,預期匯率變動將對營收造成 約 10 個基點的負面影響,但匯率在季度中仍可能波動;
- Q2 營業利益預估在 130 億至 175 億美元之間。
這當中包含我們 第二季會計年度補償週期所帶來的季節性股票薪酬費用增加。
外部環境仍充滿複雜與不確定性。
正如我們歷史上一貫的做法,我們會持續聚焦在我們能控制的關鍵因素,以維持良好的顧客體驗。
我們將繼續努力,維持顧客對我們的信任,提供銳利的價格、廣泛的商品選擇與便利性。
我們會持續專注於提升顧客體驗,我們始終相信:「將顧客放在第一位,是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的唯一可靠方式。」
說到這裡,我們將進入 Q&A 問答環節。
Q&A
Ross Sandler(分析師,巴克萊銀行):
很好,我想我會把有關中國的問題留給其他人來問,我這邊想聚焦在 AWS 和 AI。 Andy,看起來自從 2 月以來你們已經部署了更多 P5 GPU instances,這似乎是為了支援這一波新的 AI 工作負載。
你能不能談談在第一季(甚至現在第二季初),你們先前提到的 AI 供需失衡情況目前如何?
你認為 AWS 什麼時候會有足夠的基礎設施資源來真正驅動 AI 營收加速? 這是今年內就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是你會認為要等到明年,考慮到你們目前的資源限制?謝謝你。
Andy Jassy(Amazon 執行長):
謝謝你,Ross。你說得沒錯,我們目前確實正在加速部署 P5 instances,這是一種使用 NVIDIA GPU 的雲端運算實例。同時,我們也正在快速部署自研的 Trainium 2 晶片實例。
我可以告訴你,我們的 AI 業務目前的年化營收已經是數十億美元規模,而且仍以 三位數百分比(triple digit)的速度年增中。只要我們新增硬體資源,它們幾乎馬上就會被用完。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更多資源,我們其實可以服務更多客戶、創造更多營收。
接下來幾個月,我們會有大量的 Trainium 2 instances,以及 NVIDIA 下一代的 GPU 實例陸續到位。我們知道供應鏈裡的其他部分也仍有些瓶頸,例如主機板(motherboards)以及某些其他元件。
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 市場需求真的太強勁了。不過我相信,隨著今年的進展,這些供應鏈與容量瓶頸將會持續改善。
Eric Sheridan(分析師,高盛):
非常感謝你們接受提問。我這邊想問兩個相關問題:
第一,就策略層面來說,在全球貿易環境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變化的不確定性下,Amazon 如何規劃中期發展策略?你們認為哪些關鍵的策略優先事項可以幫助公司在不同情況下都能把握機會?你們又是如何在未來幾個月內決定這些投資優先順序?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下一季(第二季)的營業利益財測:這當中是否有什麼成本項目,是與因應全球貿易局勢變化相關的投資,但可能不會在今年後期或明年重複出現?謝謝你們。
Andy Jassy(Amazon 執行長):
謝謝你,Eric。關於關稅的未來走向,目前真的很難判斷,不清楚最終會怎麼落地、也不確定時機。所以,對我們來說,很多短期與中期的策略思考,其實也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長期策略重點:
如何提供最廣泛的商品選擇、以最低價格服務顧客。
現在可能是過去幾年來最需要專注在維持低價的時刻,而這正是我們現在全力以赴的方向。同時,我們也持續在強化「快速送達」與「妥善照顧顧客」的能力。
你可以看到,我們針對這些優先事項所採取的幾個具體行動:例如我們以第一方身份提前進行了部分商品採購,我們的第三方賣家也提前備貨。
我們鼓勵這些做法,是因為我們想辦法讓顧客的價格維持在最低。
當你擁有像我們這樣比其他零售商更廣泛的商品選擇時,在出現可能的供應中斷時,我們就能更靈活地幫助顧客找到他們所需要的產品。
我也在開場白中提到疫情期間的經驗——當時很多需求是事先無法預期的,顧客會去尋找新的品牌、新的品類,只要價格對他們有利。有時變化可能只是消費者偏好不同品牌,而這些品牌提供更優惠的價格。
還有一點大家常忽略的,是我們擁有超過 200 萬名第三方賣家,他們不會全部用同一種策略來面對關稅。如果真的面臨高關稅情境,有些賣家會選擇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也會有不少賣家選擇吸收成本、爭取市占率。
我們的賣家遍佈全球,策略多元,這代表 Amazon 平台上的顧客能更有機會找到「價格合理又有選擇性」的商品。
最後,我還想提的是:過去六年來,我們已逐步多元化供應鏈與生產基地。我們曾經在 AWS 零組件或自有裝置的供應上,有較高比重來自中國,但這些年來我們已經明顯降低了依賴,將生產分散至更多地區。我們認為這是明智之舉。
這些都是我們用來保護顧客體驗、應對短中長期變化的具體策略。不過,總結來說,我們的核心仍是三件事:
- 最廣泛的商品選擇,
- 最低的價格,
- 最快的配送服務。
Brian Olsavsky(Amazon 財務長):
Eric,關於你提到的第二季財測與營業利益相關的問題,我來補充一下。
首先要留意的是,我之前提到過,股票薪酬(Stock-Based Compensation)費用通常會在 Q2 明顯增加,因為這與我們的年度薪酬發放週期有關。這筆費用會在 Q2 認列,並作為未來四季的攤提基準。你可以參考過往趨勢來預估規模。
其次,我們在 Q2 也會有一些額外的 Kuiper 衛星發射成本。你應該有注意到我們本週剛完成一次發射。
這些發射成本在衛星正式商轉前會被視為營運費用(expense),而非資本化,這會暫時影響營業利益。我們目前的計畫是在今年稍晚 Kuiper 開始商轉。
Justin Post(分析師,美國銀行):
非常感謝。我想回到 AWS 的問題。你們過去曾說過 AWS 的營收可能會有波動(lumpy), 能否解釋一下,除了容量限制之外,為什麼 AWS 營收會有上下起伏?
另外,我們看到你們的競爭對手目前表現出不錯的成長率,雖然 Amazon 的營收金額仍然很大,但你怎麼看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謝謝你。
Andy Jassy(Amazon 執行長):
謝謝你,Justin。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過去提到「營收會有波動」這件事,其實是在過去幾年 AI 崛起之前就一直存在的現象。
這背後的原因是我們的銷售週期,特別是面向企業客戶時,是比較長且難以預測的。這當然也發生在新創公司身上。
理想情況是,我們希望擁有的雲端平台能吸引這些新創團隊優先選擇在上面建構產品。
在過去十到十五年裡,大多數成功的新創公司都建立在 AWS 上。但這些公司何時能達成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 Fit)、何時會快速成長,其實連他們自己都很難預測,我們就更難預測了。
而對於企業客戶來說,銷售週期又是另一種複雜。他們通常要先被說服從地端系統(on-premises)遷移到雲端,然後開始選擇某些專案導入。我們有時會與系統整合商合作,有時是由 Amazon 的專業服務團隊進行,有些則是客戶自行處理。
在完成第一批遷移後,他們會啟動下一階段(tranche)的遷移。這種過程所需時間因公司而異——有些快、有些慢。
而且很多時候,企業在雲端運作後,會開始感受到成本優勢與創新速度優勢,原本預計只是小規模的第二階段遷移,結果變成非常大的下一波導入。
這些特性都讓 AWS 的營收本質上難以線性預測,因為這全取決於企業如何安排資源與部署計畫。
接著你再加入了 AI 的爆炸性成長週期,情況就變得更加難預測,尤其是某些應用領域成長非常迅猛,而且變化也很快。
舉幾個例子:
- 一開始,我們看到最多的是提升生產力與降低成本的應用。這點我們自己 Amazon 內部也在做,很多 AWS 客戶也在這麼做。
- 然後是大規模訓練任務,像 Anthropic 現在就是在 AWS 上用 Trainium 2 晶片訓練下一代 AI 模型。
- 接著出現了幾個大型的聊天機器人。
- 但最近幾個月,最爆炸性的領域是程式碼助理(coding agents)。
像是 Cursor 等公司,就是架設在 AWS 上,而且這類應用的成長速度非常驚人,是幾個月內就暴增的類型。這種成長我們根本不可能事先預測。
這就是為什麼 AWS 營收會呈現「lumpy」的原因:
有時某些應用突然爆發成長,讓營收飆升,但這些成長的規模與時間點都是難以預測的。成長後可能會維持良好增速,但也可能不像前一波那麼劇烈,直到下一個爆發點到來。
而就像我先前說的,AI 還遠未進入真正廣泛應用的階段。
未來還有大量的客戶體驗會被 AI 重塑,還有更多類型的 AI agent 會被創造,這些代理將會取代現今很多職能。即使我們現在在推論端看到很大需求,我仍會說:這才剛剛起步,連棒球比賽的第一局都還沒開始。
最後,談到與競爭對手的相對成長率:
你得記住,年增率(YoY Growth Rate)只是反映「某個基期規模的成長百分比」。而我們目前在技術基礎設施領域的營收明顯比競爭對手大很多。
所以,即使我們的年增率是 17%,但那是建立在 1,170 億美元的年化營收規模上,這仍是非常可觀的成長。
而我也說過,如果我們擁有更多運算資源,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我預計 供應鏈與基礎設施資源限制在接下來幾個月會逐步緩解。
Doug Anmuth(分析師,JPMorgan):
謝謝你們接受提問。我有兩個問題,一個想問 Brian,一個給 Andy。
Brian,先談 AWS,特別是利潤率的部分:過去幾年我們看到 AWS 的毛利率波動很大,但現在利潤率已經接近 40%。你能否談談目前的利潤表現為什麼會這麼強?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未來所謂的「正常化利潤率」?
Andy,關於你對 Alexa 的評論,你提到它正邁向更複雜的任務處理,你能否多談一點?畢竟 Alexa 已經推出多年,應用情境也一直在變化,你們要怎麼讓使用者改變既有的使用行為,更積極使用 Alexa?
Brian Olsavsky(Amazon 財務長):
謝謝你,Doug。你說得沒錯,AWS 這一季的表現非常強勁,特別是在利潤率方面。我們這樣的表現,來自於強勁的營收成長,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在創新與技術上的持續投資所帶來的效率提升。
舉些例子來說:
- 我們在軟體與流程優化上持續投資,這有助於伺服器資源的最適化管理,降低基礎設施成本。
- 我們打造更高效的網路架構,使用自家的低成本客製化網路設備。
- 我們也努力提高現有資料中心的電力使用效率,不僅節省成本,還可以釋放出電力資源供新工作負載使用。
- 我們自研的晶片,例如 Graviton,也幫助我們與客戶都降低成本,並提升性價比。
不過你說得對,利潤率會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例如:
- 投資規模的變化,
- 競爭定價策略,
- 以及隨著生成式 AI 應用逐漸增加,其組合比例的變動。
我們下半年仍會進行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這些會逐步反映在成本結構中。不過我們對團隊在控管成本、提升效率方面的表現感到非常滿意,同時我們也持續擴充產品與服務以回應客戶需求。
Andy Jassy(Amazon 執行長):
關於 Alexa 的問題,我們對全新版本的 Alexa Plus 感到非常興奮。
如我之前提到的,Alexa Plus 的智慧程度和能力都大幅提升,它現在可以不只是回答問題,還能執行實際操作(take real action)。
目前市面上的多數 AI agent 還是只能回答問題,這在剛推出的時候當然很了不起,但未來的智能代理人不只是要「聰明」,而是要能夠「行動」。
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強大的 AI 模型,還要能夠將該模型與具體操作流程(API)整合對接,否則會產生很多不理想的使用結果。
這正是我們在 Alexa Plus 上花了大量心力開發的地方。
我們這幾週已經開始逐步推出,目前已經有超過 10 萬名使用者在體驗這個新版本,接下來幾個月會陸續擴大推出。到目前為止,使用者反應非常正面,大家都很期待它的進一步功能。
我們的優勢之一是:市面上已有超過 5 億台 Alexa 裝置部署在用戶的家中、辦公室與車內,我們的覆蓋率與分布已相當廣。但要改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還是需要一點時間。
舉例來說:
很多人習慣說「Alexa,開燈」,但在 Alexa Plus 裡,你只需要第一次說「Alexa」喚醒,之後就可以像自然對話那樣繼續溝通,無需每次都叫她名字。我自己在測試 alpha 與 beta 版本時,也花了點時間才習慣這種新互動方式,但一旦習慣,會發現這樣其實非常自然、非常方便。
而且透過更多的體驗,使用者會越來越願意使用 Alexa。舉個實例:
你週六晚上要請朋友來家裡吃飯,你可以說:
「Alexa,把窗簾打開、開啟車道與門廊的燈,把溫度調高五度,放一些適合晚餐的輕音樂。」
她會一次完成這些動作,這種體驗真的會讓人想要使用更多功能。
我前陣子在紐約活動時,也請她幫我找附近好吃的義大利或披薩餐廳。她給了我清單,然後問我要不要幫我訂位。我說好,她就幫我訂好了並確認時間。
當你體驗到這些場景,會發現這真的像是一位個人助理,而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私人助理。Alexa Plus 正在填補這個空白。
隨著人們越來越熟悉她的新能力,我相信大家會越來越常用她。而且,我們接下來幾個月還會加入更多功能,不會停下腳步。
Brian Nowak(分析師,摩根士丹利):
謝謝你們接受提問。Andy 和 Brian,你們好。我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兩位。
Andy,Amazon 的零售業務非常複雜,有許多動態環節。我相信你們擁有大量數據來預測全年與假期期間的需求。在考量整體業務與關稅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就營運面來說,你們目前最專注的 1 到 2 個重點是什麼?**尤其是為了確保 Prime Day、感恩節與年底假期能順利進行?
Brian,第二個問題是延續 Eric 的提問:我們在看第二季的 EBIT(營業利益)財測時,裡面是否包含一些一次性成本或與關稅相關的額外費用?就像你們第一季曾提到的那筆 10 億美元費用那樣?謝謝。
Andy Jassy(Amazon 執行長):
謝謝你,Brian。關於零售這一塊,我認為我們目前最關注的幾個領域,是確保我們不只是辦好 Prime Day(雖然那很重要),但我們的目標是全年都為顧客提供優質體驗,而不只是聚焦某幾個促銷檔期。
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如何協助第三方賣家,因為他們目前也面臨高度不確定性。我們努力確保能提供他們良好的營運體驗,並確保我們平台上有足夠多元化的賣家與低價選項,讓顧客能受惠。
我們也特別關注一件事,就是如何管理好各地履約中心的庫存量。因為無論是我們自己(第一方賣家)或第三方賣家,在面對可能的關稅調整時,都可能想要「提早囤貨」,趕在任何新政策前先把貨送進來。
但如果我們一下子湧入過多庫存,會導致整個履約網絡效率變慢,影響出貨速度與成本結構。所以如何在庫存數量與物流效率之間做出精準平衡,是我們過去幾年學到的重點之一。
目前我們的團隊在這方面表現得不錯,正在持續優化這項管理。
Brian Olsavsky(Amazon 財務長):
Brian,關於你問的第二季財測部分,我重申一下我之前提到的幾點:
- 我們的 股票薪酬(Stock-Based Compensation) 在第二季會有季節性上升,這是我們每年固定的薪酬週期,過去幾年的財報裡都有這種模式可參考。
- 我們也有一些額外的 Kuiper 衛星計畫支出,這部分如你所知最近剛完成一次發射。
- 關於你特別提到的 關稅問題,我們目前確實有根據現行關稅政策,在零售進貨上會產生成本。但在第二季裡,這部分的影響其實不大,因為如我之前所說,我們在第一季已經做了相當多的「提前備貨」。
總體來看,因為目前的整體環境不確定性很高,我們在提供財測區間時也稍微拉寬了範圍。Amazon 向來提供較寬的區間,但這一季我們考量了包括消費者需求變動性與總體經濟因素的額外變數。
我們目前的預估是經過審慎評估的,也算反映了目前的狀況。
Andy 之前也提到,我們在四月看到一些表現不錯的跡象,例如可能來自「提前囤貨」的需求,以及廣告業務依然非常強勁。
所以整體來說,雖然環境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但也有不少正面趨勢正在發展,我們會持續觀察市場變化。
Brent Thill(分析師,Jefferies):
謝謝你們。我想請問 AWS 的 未履約訂單(backlog) 數字是多少?
另外 Andy,你之前提到有很多核心工作負載還沒有遷移到雲端, 你能更新一下你們目前看到的狀況嗎? 企業在遷移到雲端的過程中,是否已經恢復強勁勢頭? 還是說現在大家被 AI 吸引,反而讓這些轉型時程變得混亂或延後? 能不能談談你們對這些遷移計畫的觀察?謝謝。
Dave Files(Amazon 投資人關係副總裁):
你好,我這邊先補充一下 backlog 數字再交給 Andy 回答。
截至第一季,AWS 的未履約訂單總額為 1,890 億美元,年增約 20%,
這些合約的加權平均剩餘年限為 4.1 年。
Andy Jassy(Amazon 執行長):
Brent,關於你問的 AWS 工作負載遷移情況,我的觀察是這樣的:
在疫情爆發前,企業正以穩定且有計畫性的速度,積極地將基礎設施從地端(on-premises)轉移到雲端。
這背後的原因包括:雲端帶來的創新速度更快、開發者效率更高、以及整體成本更具優勢。
但疫情爆發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企業開始大舉進行成本優化,包括我們 Amazon 自己也是這樣。
然後,當大家逐漸從這段時期走出來時,生成式 AI 大爆發,
所有人都開始想辦法部署一個或一組 AI 工作負載,因為這領域的潛力與關注度非常高。
過去 16 到 18 個月,我們觀察到企業逐漸理解,他們不能只做 AI,而是要同時做 AI 與雲端遷移。
目前企業有很多 AI 專案正在進行試點,有些會成功、有些會失敗,成功的會擴大規模。
有些企業還沒開始更多 AI 專案,原因包括:
- 還在建立內部的技能與人才,
- 正選擇首批試點案例,
- 或是正在等待 AI 推論成本下降(這個趨勢會持續)。
因為只有當推論成本繼續下降,AI 才能真正達到「全面應用」的擴張。
現在雖然 AI 成長速度非常快,但成本下降的趨勢還沒完全到位。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企業重新意識到若不遷移到雲端,就等於錯失低垂果實(low-hanging fruit)。
雲端的好處非常明顯,因此許多企業又重新啟動了他們的雲端轉型計畫。
正如我之前在另一題中提到的:
企業基礎設施轉型通常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三個月內完成。
有些公司轉得快、有些公司會比較慢,他們通常會「分階段進行(tranche)」,而且會非常謹慎,因為業務不能中斷。
目前我們在這類轉型對話中的進展非常有成效,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在 AWS 上建構新的基礎設施,
我們認為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下去。
Dave Files(Amazon 投資人關係副總裁):
感謝各位今天的參與與提問。這場電話會議的重播將會在我們的投資人關係網站上保留至少三個月。
我們感謝大家對 Amazon 的關注,也期待下季再與各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