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沒有捷徑,文學需要時間,每個創作者都需要靠閱讀培養自己的眼光。
by 鍾文音

這天我讀到台北文創訪談鍾文音的文章,裡面她說到「寫作沒有捷徑,文學需要時間,每個創作者都需要靠閱讀培養自己的眼光。」
讓我認真地思考,為什麼人要寫作?
大抵是因為,我們總有一些話說不出口,一些情緒留不下來。那些被藏在日常碎片裡的疼痛、掙扎、柔軟與愛,在語言裡才得以重生。而寫作,就是一場反覆潛水的旅程:你得一次次潛入內心最深的地方,撈出那些沒人看見的情感,然後緩緩浮上來,把它們安放成句子。
但沒有人可以輕易寫出好文章。就像沒有人能用跳傘的方式走完人生。寫作沒有捷徑,它需要時間,也需要等待。一段文字的靈魂不會因為你敲了幾個漂亮的詞就降臨,而是藏在你讀過的書、愛過的人、以及你熬過的夜裡。
我們往往渴望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卻忽略了文學從來不是單向輸出的技藝,而是一場持續輸入、觀察與思考的結果。
寫作不是爆發,而是沉澱。好的文字像水井,不是一次灌溉,而是長年積累、過濾與內化的成果。閱讀,便是這條井的活水,你讀得越扎實,對文字的敏銳度與世界的感受力就越豐富。反之,若沒有足夠的閱讀與生活經驗作基底,文字往往會顯得浮薄。

閱讀,是寫作的土壤。你讀得越多,心裡的風景越廣。當你面對一張空白頁時,才不會驚慌失措,因為那些讀過的段落、被觸動的片語、以及那些曾經讓你落淚或驚喜的片刻,都會變成你筆下的背景音樂。
我曾在某個夜裡,讀到一段文字,像有人從我背後輕輕抱住。我那時想,原來文字也可以像擁抱一樣溫柔。從那之後我就知道,我也想寫出能擁抱人的句子。但這樣的寫作,不是靈感來了就寫得出來,是你要願意慢慢走、慢慢痛、慢慢等。
我們都曾急著完成一篇作品,想證明自己能寫;但真正的成長,是從開始願意打掉重練,願意慢一點,把字句磨得更清楚。時間會讓你看清,什麼是炫技,什麼是真誠;什麼是寫給掌聲的句子,什麼是你心裡誠實的聲音。

所以,寫作從來不是炫技的場地,它是一場靜靜發芽的過程。你要給它時間,也給自己信心。只要你還在閱讀、還在生活、還在對世界保持一點點好奇,那你終將會寫出屬於你的句子,那些,別人偷不走的句子。
有些文學,不需要急著抵達,而是需要你持續走在路上。
願你在每一次閱讀中,找到不同世界的眼睛。
也願你在每一次寫作時,找回自己的語言。
2025 / 06 / 01 Kaohsiung time 20:38,Emma.
【 寫在最後 】
據說海明威早年也是書寫旅行見聞,56 歲才寫出《老人與海》;唯有累積足夠的經歷、時間的歷練,才能讓文字成為文學,讓故事成為經典。
雖然不會期許自己成為海明威,但可以稍稍安慰自己,離 56 歲還有一段歲月的我還有好多時間可以練習。 ( 安心 )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收藏、🤳分享
✍原創不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或附上原文連結,非常感謝尊重原創。|
🫰感謝您的打賞來支持我寫作的動力吧這邊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