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Trelease 所著的《The Read-Aloud Handbook 朗讀手冊》中,有一張圖表將聽、說、讀、寫的詞彙量關係比喻為一座水庫:
只有「聽」得夠多,聽力詞彙才會外溢,進而轉化成口說詞彙,接著依序發展成閱讀詞彙與寫作詞彙。為孩子朗讀的重要性就在這裡。

Image Source: Jim Trelease 2013, The Read-Aloud Handbook
這個比喻不但清楚,也符合語言習得的自然順序。
問題來了:
台灣人普遍閱讀能力高於口說與聽力,也就是「看得懂」但「聽不懂」、「說不出來」。這顯然不符合圖中描述的規律。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問題出在「發音」。
腦科學告訴我們,在閱讀英文這類拼音文字時,即使嘴巴沒有發出聲音,大腦其實仍會先將文字轉換成聲音,然後在腦中搜尋、比對這些聲音所代表的意義,才能理解字義。換句話說,即使是不出聲的默讀,腦子裡其實也是「聽懂」這些字的。
也就是說,所謂的「閱讀」,其實也包含了自己「說」給自己「聽」的過程。
台灣人可能因為習慣了中文閱讀,所以即使不確定英文字或句子的發音,也能光靠 26 個字母排列組合就「看」懂意思。這簡直是超能力。
但這也導致了在「閱讀」時,「說」與「聽」的過程出了問題。如果發音不正確,閱讀時就會「說」錯,同時也會接收到錯誤的「聽力」輸入。即使你看懂了,腦中儲存的意義卻對應到了錯誤的聲音。
於是,當你在看英語影片,或聽到外國人用正確的發音講話時,自然找不到對應的意義、也就聽不懂——因為你早就「存錯音檔」了啊!
大家常說英文學不好,是因為缺乏語言環境。這句話沒錯,但實際一點說——誰能隨時有母語人士在身邊和你互動呢?
對外語學習者而言,真正有意義的英語接觸機會,其實是少之又少。而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閱讀仍是最有效率、最可掌握的輸入途徑。
尤其是成人,學了十幾年英文,其實都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只要把發音改正過來,就能讓水庫不再漏水,聽說能力也能迅速提升,這是一項非常划算的投資。
只要自己的發音正確,閱讀的過程就能同時產生「說」與「聽」的練習機會。這樣的閱讀,不就是最貼身、最即時的語言環境嗎?
所以,別再一邊閱讀、一邊讓水庫漏水了。
從今天開始,練好發音,讓每一次閱讀都變成完整的「聽說讀寫」訓練,好好把握住你累積多年的英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