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影 (圖片取自網路)
本書的原作者是[安德列雅.沃爾芙](Andrea Wulf),由[陳義仁]中文翻譯,果力文化出版。書中主題是博物學家[亞歷山大.洪堡]的傳記(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本書譯為[亞歷山大.馮.洪堡德]),搭配同時代歐洲與美洲的歷史和人物作為襯托。
[亞歷山大.洪堡]是普魯士王國的貴族,幼年天資穎異,學習能力強,對各種知識保持窮究探索的慾望。他雖曾被國王任命官職,但其實不喜官場,所以畢生成就並非當時貴族普遍的政治與戰功,而是兩次遙遠而長途的旅行,第一次到美洲冒險5年,第二次去俄羅斯帝國闖蕩7個月。
[亞歷山大.洪堡]可不像現代人那樣去休閒散心拍照打卡的,也不同於彼時一些作家為了寫異國的獵奇見聞而去的。他是基於充滿對大自然的好奇,探求各方面未知領域的動機。他帶著助手以及諸多測量儀器出發,本書詳實記載了他的美洲行程(1799年6月至1804年8月,大部分時間在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在各地蒐集動、植物標本,探查地質、礦物,觀察生態與人文,攀登高山,測量不同地點不同海拔的地磁和氣候,並繪製圖表;期間他親眼目睹火山噴出的火焰,親身體驗電鰻的電擊,在委內瑞拉遇地震時,抓緊機會記錄各種現象。最終帶回數百件素描,數萬筆天文、地理和氣象觀察資料,以及約六萬件植物標本,涵蓋六千物種。![[亞歷山大.洪堡]的油畫肖像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網頁)](https://resize-image.vocus.cc/resize?norotation=true&quality=80&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e5e79ea7-9b5d-41b4-ae1f-ae7c5f2ce14a.jpg&width=740&sign=oOgG0Jjxfm99GhGtHAY_JE2YoTD4OVvqmkcPxFbbZRw)
[亞歷山大.洪堡]的油畫肖像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網頁)
他在1829年獲得沙皇[尼古拉一世]出資,以花甲之年深入俄羅斯,跟美洲之行一樣,沿途對山、河、礦產、氣候做各種觀察記錄,從歐俄越過烏拉山、哈薩克大草原,進入西伯利亞,抵達蒙古與清帝國邊境,還拜訪兩國邊境官員。返回後,向俄國的皇家科學院發表報告,並提出一些建議。
[亞歷山大.洪堡]將實地踏勘所得到的新知,經由演講與著作,向世人分享,讓同時代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對大自然增添新認識,並產生新思維新理論。因而使他在科學史上獲得崇高的地位,後人將許多山、河、海、動物、植物以他命名,來表示紀念。
其實[亞歷山大.洪堡]不只注意科學研究而已,他也有人道的關懷。他在美洲見到殖民者給當地原住民和環境帶來的災難,見到奴隸的悲慘,回歐洲後,寫書揭發批判。因此他支持發動革命反抗剝削者的[玻利瓦](Simon Bolivar),又曾在會見美國總統[傑佛遜]時,譴責奴隸制的罪惡,雖然沒有改變[傑佛遜]的想法,卻在後來影響了普魯士,使該國於1857年解放奴隸。他也是環境保育理念的先驅,指出人類砍伐森林,過度灌溉,以及工業重鎮產生的大量蒸氣和氣體,擾亂了大自然的秩序。於是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悲觀。
本書除了詳述[亞歷山大.洪堡]的生平事蹟,後面部分也寫到,經由其著作而對當代名流與後輩在思想上產生了影響,並激發他們對人類做出貢獻,例如[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喬治.馬許](George Perkins Marsh)、[恩斯特.黑克爾](Ernst Haeckel)、[約翰.繆爾](John Muir)等,這點在其他的傳記著作中確屬罕見。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傳主在科學史上的重量。本書附有許多精美插圖、地圖和相關人物肖像,讀起來頗有知性與文學性兼具的趣味,值得向大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