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依附關係就像一場無聲的共舞,雙方在不健康的互動模式中難以自拔。無論是親密伴侶、家人、同事還是朋友,這種隱形的情感鎖鏈都可能將人們緊緊束縛,使他們陷入反覆的痛苦循環而無法脫身。了解共依附的本質與運作機制,是走出有毒關係的第一步。
共依附的本質與普遍性
共依附最初源於對酗酒或物質成癮家庭的研究。Beattie (2011) 發現,在這些失功能家庭中,照顧者往往在犧牲自我的過程中尋求肯定,與被照顧者形成互相需要的關係。而如今共依附概念已擴展到更廣泛的日常生活場域,包括家庭、職場、校園以及一般人際關係中。
共依附可被視為一種「人格中的成癮現象」,其核心特質是:- 過度關注或依賴他人的需求
- 忽略自身需求與感受
- 缺乏明確、具體的自我界限
- 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之上
- 沉溺於人、事、物以及行為之反應
- 試圖通過控制外在環境來掌控內在情感
共依附的成因:原生家庭與多世代傳遞
- 不佳的家庭功能與親子關係
- 父母身心健康問題與不當教養方式
- 父母間的婚姻暴力或對子女的身心虐待
- 父母外遇等家庭創傷事件
Bowen家庭系統理論提供了另一個重要視角:共依附源於家庭情緒系統的「低自我分化」,這意味著個體難以區分感受與想法,以及區分自己與他人。在這種家庭中,個體為了因應關係中的不安與焦慮,容易與他人融合,發展出以他人為焦點的共依附特質。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低分化/融合的特質可能通過多世代家庭情緒傳遞歷程傳遞給下一代,形成代代相傳的關係模式。
共依附者的典型特徵
- 低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常感到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尊重與愛
- 他人取向:過度專注他人需求,忽視自己
- 角色固定:常扮演照顧者、依賴者或控制者
- 強迫性行為:強迫性幫助他人、控制事情
- 情緒表達困難:壓抑真實感受,無法健康處理情緒
- 界限混淆:自我界限扭曲,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責任
- 過度責任感:將滿足他人需求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 高社會焦慮:過度擔心他人評價和關係穩定性
- 不誠實與憤怒:隱藏真實想法,內心積累憤怒
- 關係依賴:即使在痛苦中也難以脫離關係
共依附的惡性循環
- 共依附者感到不安或恐懼(常源於害怕被拋棄)
- 引發情緒衝突或過度犧牲付出
- 伴侶因罪惡感或操控而暫時安撫或順從
- 關係僅能短暫的穩定
- 未解決的根本問題導致循環重啟
在這個循環中共依附者常會內化關係問題並歸咎於自身,甚至在遭遇不公對待(如暴力)時,認為是自己的錯,承擔過多關係中的責任,忽略自己受到的傷害。這種對自我的誤解進一步強化了惡性循環。
依附型態與共依附關係
Bartholomew與Horowitz (1991) 提出的成人依附模式四種類型對理解共依附關係有重要啟示:
- 安全依附型:視自己有價值,相信他人可靠,能健康尋求幫助
- 焦慮依附型:自我評價負面,但對他人評價正面,不斷尋求他人認可
- 逃避依附型:自我評價負面,認為他人不可信,通過逃避關係避免被拒絕
- 排除依附型:自我評價正面,認為他人不可靠,保持獨立以避免受傷
Henderson、Bartholomew與Dutton (1997) 對受虐婦女的研究發現,這些女性中有53%屬於焦慮依附型,35%屬於逃避依附型,而安全依附型僅占7%。共依附者的特徵與焦慮依附型高度相似,兩者在親密關係中都容易適應不良,對自我判斷負向,且願意付出心力維持關係。
焦慮依附型的人更難與伴侶保持情緒距離,容易涉入伴侶情緒,甚至分手後仍對前伴侶懷有感情,這使得他們較難脫離暴力關係。理解個人的依附型態對於打破共依附循環至關重要,因為依附型態深刻影響著個體與他人的互動模式,並在關係中被反覆複製。
為何難以脫身?
- 當事人將關係問題內化為自身價值缺失
- 害怕孤獨超過害怕不健康的關係
- 改變現狀的恐懼大於維持痛苦關係的痛苦
- 長期低自尊使人相信自己不配擁有健康關係
- 互相需要的矛盾狀態:在親密關係暴力中,受虐者與施虐者實際上處於一種彼此需要的狀態,受虐者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這段關係(即使充滿暴力)
- 文化因素:如華人文化中的「家醜不可外揚」信念,可能使共依附特質的受害者即使遭遇暴力,也選擇獨自承受痛苦,不敢向外尋求協助
突破共依附的治療路徑
一、Bowen理論:提升自我分化
Bowen取向的團體諮商通過探索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的互動經驗,協助成員覺察自己在關係中的角色與互動模式,從而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 增強區分感受與想法的能力
- 提高在人際間區分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能力
- 在關係系統中找到親密歸屬與獨立自主的平衡
- 減少因他人引發的自動化情緒反應
- 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二、人際歷程取向治療(IP)
後現代折衷治療模式融合了家庭系統、客體關係與認知行為等觀點,為共依附關係提供了有效的干預方式。其中人際歷程取向治療(IP)被證實特別有效,其核心要素包括:
- 概念化經驗:理解個人依附型態如何影響人際互動模式
- 關注此時此刻:覺察當下關係互動中的模式與反應,重視並肯定抗拒,理解個案過去不被肯定,而對心理師產生的自我保護與矛盾狀態,並肯定他們勇敢面對議題
- 識別並命名:明確辨認出不健康的互動循環,辨認、同理並探索個案被忽略的負面感受(如生氣背後的悲傷、害怕不被喜歡的脆弱)
- 連結過去與現在:理解早期關係經驗如何塑造當下反應
- 提供修正性經驗:允許表露真實的脆弱,同時仍然被愛、被珍惜與被肯定
- 練習新回應:透過角色扮演等方式,練習更適切的人際互動方式
團體諮商對共依附者的特殊療效
- 家庭與人際互動經驗的覺察:探索原生家庭模式對現今關係的影響
- 對他人經驗的體會與共鳴:經驗分享帶來的普同感,以及透過角色扮演理解他人視角
- 團體提供溫暖信任與回饋的環境:團體凝聚力使成員願意投入、宣洩情緒,並從彼此經驗中反思
- 成員間相互協助思考解決關係困擾的方法
邁向健康關係的實踐建議:持續練習與覺察
- 建立健康界限:學會說「不」,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責任
- 接納並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練習覺察並表達真實想法與感受
- 培養自我價值感:不依賴他人肯定,發展自我認同,提升自尊
- 區分「自我照顧」與「自私」:了解照顧自己與忽視他人是不同的概念
- 尋找平衡點:在照顧他人與自己之間尋找健康平衡
- 發展健康的人際支持網絡:建立多元的人際關係,不過度依賴單一關係
-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結語
不健康的關係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問題,而是雙方互動形成的系統性困境。共依附關係像是無形的鎖鏈,既束縛著受害者,也限制著加害者,形成一種彼此依賴卻又相互傷害的關係模式。
認識共依附的特徵和運作機制,是打破這種不健康循環的第一步。通過提升自我分化、建立健康界限、培養自我價值感,以及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每個人都有可能擺脫共依附的無形鎖鏈,建立更健康、更平等、更滿足的人際關係。
無論你是親歷者還是旁觀者,理解共依附的複雜性都能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更加清晰的看見自己和他人,從而促進個人成長與關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