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人類心理」時,究竟在談論誰?
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閱讀一篇心理學研究並宣稱「人類傾向於...」或「大多數人會...」這樣的結論時,這些「人類」或「大多數人」究竟代表了誰?
然而過去數十年來,絕大多數發表於頂尖心理學期刊的研究,其受試者多來自一個極其特定且有限的人口:「WEIRD 族群」
WEIRD:一個令人玩味的縮寫
- Western(西方國家的)
- Educated(受過高等教育的)
- Industrialized(工業化社會的)
- Rich(富裕的)
- Democratic(民主國家的)
數字會說話:心理學研究的樣本偏誤
- 全球人口中,WEIRD 國家的人口只佔約12%
- 然而在心理學研究中,約96%的受試者來自西方國家
- 其中美國一國的受試者就佔了總樣本的70%
- 這些美國受試者中的大多數是大學生,尤其是心理學系學生
👉也就是心理學關於「人類心理」的許多結論,其實是基於全球人口中極小且特殊的一群人得出的。
為什麼這是個問題?
這種樣本偏誤導致了多方面的影響:
1. 高估個體主義價值
WEIRD 社會通常強調個人成就、自我表達和個人選擇。當研究主要基於這些社會時,容易得出「人類普遍重視個體主義」的錯誤結論。然而有許多文化在光譜上更偏向集體主義、群體和諧與相互依存的關係(包含台灣)。
2. 忽略非語言表達與集體文化
許多非西方文化有豐富的非語言交流方式和集體儀式,這些在標準化的問卷調查或實驗室研究中難以捕捉。例如,在某些亞洲文化中,情感表達可能更加含蓄和間接;而在許多原住民族群中,故事講述和集體儀式是心理療癒的重要形式。
3. 研究結論無法廣泛應用
當心理學理論和治療方法主要基於WEIRD樣本開發時,它們可能無法有效應用於全球大多數人口。例如:西方開發的認知行為療法強調個人思維模式的改變,但在重視家族和社會關係的文化中,這種方法可能效果有限。
從台灣視角思考WEIRD偏誤
- 我們普遍接受的心理健康概念有多少是從西方直接引進的?
- 這些概念有多少經過本土文化適應?
- 台灣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如何被忽視或低估?
突破WEIRD:我們能做什麼?
1. 培養文化覺察
覺察文化偏誤的存在,即當我們閱讀心理學研究時,培養習慣性思考:「這項研究的樣本是誰?結論是否可以推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2. 推動多元文化心理學
支持和關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者的工作,特別是那些挑戰主流理論的研究。
3. 本土化與在地實踐
在引用和應用西方理論時,考慮如何將其調整以適應本地文化脈絡。發展融合本土文化智慧的心理健康實踐。
4. 重視個人經驗的多元性
即使在同一文化內,個人經驗也存在巨大差異。避免過度一般化,尊重每個人獨特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需求。
結語:邁向真正包容的心理學
心理學不應該只是「某些人的心理學」,而應該是能涵蓋人類多樣經驗的科學。
認識WEIRD偏誤不是為了否定西方心理學的貢獻,而是邀請我們以更開放、更包容的視角來理解人類心理的豐富多樣。
只有當我們的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能夠反映全球人口的多樣性,我們才能真正宣稱我們在研究「人類心理」。
參考文獻:
- Henrich, J., Heine, S. J., & Norenzayan, A. (2010). Most people are not WEIRD. Nature, 466(1), 29.
- Henrich, J., Heine, S. J., & Norenzayan, A. (2010).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3(2–3), 6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