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離職後,大家本來以為鬆了一口氣
不是因為他能力差,而是因為他太難相處,難到讓人感到壓迫、疲憊,甚至害怕
他不是那種會罵人、鬧事、擺爛的員工相反地,他安靜、邏輯、甚至在技術工作上表現中上
但在關係裡,他只活在自己建造的小劇場裡,那個劇場只有一種色調:黑色
在他的世界裡,沒有人是真的對他好
所有的提醒都是打壓,所有的拒絕都是羞辱
他堅信自己被針對、被排擠、被誤解,卻拒絕一切溝通
只想抓住一點點他自以為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才是那個最清醒的受害者
最讓人不舒服的,是他追求同事的方式
不是暗示,不是曖昧,而是強迫
他把自己做的好事包成「你應該感激的禮物」,不收就是無情
他一而再地約,對方已明確婉拒,也不肯停止
甚至到了讓人「不好意思拒絕」的程度
只好選擇以社交場合、團體活動中「禮貌性應對」來化解尷尬
有一次,公司聚餐
那位女生其實並不想去,但基於氣氛與職場和諧,她還是去了
聚餐結束時,她特地請男友來接她,已經是一種公開的、明確的、終止訊號
但他沒有接收到,或者說——他選擇忽視
隔天開始,他的「追求」變得更積極更直接、更濃厚地包著情緒勒索
我們都看得出來:他活在一個只有自己是主角的世界
而所有不愛他的角色,都成了劇情裡的反派,必須被他「糾正」、「感化」、「懲罰」
離職後,他甚至更強勢、更失控
那位女生本以為從此兩人不會再有任何交集
沒想到,他卻把離職當作「可以脫離公司規範、自由追求」的號角
他依然傳訊,依然用物品、情緒、話語包裝他的控制欲
甚至對外散播他自己版本的情節
指控女生利用他、背叛他、傷害他
只為了維持那個他唯一可以接受的身份:「可憐的好人」
後來,我們才明白一件事:
「有些人不是不會相處,是他根本沒打算和別人平等互動。」
「他只想拉你進他的劇本,而不是走進你的現實。」
我們不再追究,也不想評斷他是不是「有病」,因為這不是我們該背負的事
而那位女生,做了一件最值得尊敬的選擇
她不再禮貌、不再討好、不再解釋
她封鎖、丟掉、切斷所有過去的「象徵連結」,只留下自己的空間乾淨
她說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
「他不是我的誰,卻一直覺得我該為他的一切負責
但現在開始,我不再參加他的劇本試鏡了。」
我們聽了,都沉默了幾秒。然後一致點頭
這不是一場戀愛的錯誤,而是一場職場裡人格邊界崩壞的災難
而她,是唯一一個選擇清醒離場的人
如果人生真有劇本,那他寫的劇本誰也不想參加
他一廂情願叫『愛』,但我看來那叫『騷擾』
他以為那位女生欠他一個解釋,卻不知道,人家根本不欠他任何劇情發展
--歆語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