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書籍封面(這本我等了一年才終於看到···)
走在人來人往的路上,格格不入的隱約瀰漫散開,容不下一滴雨水就如同與這世界完全沒有交集,到哪都是孤獨一個人。
也許現在的人生過得一團糟,無法照顧好自己也失去了面對生活的勇氣,回頭看自己是多麼的悲慘與狼狽,彷彿抓不到浮木被海浪反覆的折騰恥笑。
心就生病了,一顆原本會撲通撲通的瘋狂跳動,已變成槁木死灰,生無可戀。
你說怎麼會變這樣呢?明明偽裝的很完美,牽強地精神喊話,可是內心卻罕漫著虛渺、空洞,甚至是崩析腐爛,說是假象是錯覺但早已潰不成形。
是時候該放下了,可以像蛤蟆一樣去找個願意傾聽你痛楚憂鬱的心理治療師,好好的坐下來正視自己的內心,聽它如何受到委屈與絕望,也許會從此打開心房,卸下重擔輕盈地飛往追求幸福也說不定。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很像在讀童話故事的感覺,主角蛤蟆先生住在蛤蟆莊園,因為心裡精神生病了於是來到了蒼鷺小屋的門前按門鈴,尋求專業的協助。
這整個諮詢的過程告訴我們,只有雙方都是出於自願的,才能達到真正的合作,幫助當事人獲得寶貴的經驗。
我們生而為人就有生長的自我狀態,也就是存在的行為模式。包括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以及成人自我狀態。
要懂得為自己負責,你的情緒和所作所為,才有獨自行事的成長機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必刻意討好別人的歡心,不用隱藏原本的自己,學會保持本色,也要學會獨立解決事情,這樣的你才能有力量改變自己,而不是越活越不像自己。
裡面有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所謂「心裡地位」就如同以個人的心理視角,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觀。
那麼你又是屬於哪一種的心裡地位?
是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還是我不好,你也不好。
你是低自尊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每次都認為自己不夠好,還是永遠處於批評懲罰他人是我的責任,比別人高於一等且很少沒有沮喪過。
無論如何,這樣的人所看待的世界都是侷限在很不好的狀態下,他們所朝向的未來也許會越走越偏, 失去了自我。
最後,我想在很多地方多少會有看到過,讓「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
這是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如何從以自己完整的個體,走進群體與他人互助合作,這是在工作、在社交、在家庭,甚至各種場合都所必要面臨的問題,你我皆是,一切都是為了迎接更美好的明日。每一個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