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武王:即周武王,姬發,推翻商朝的君主,周朝開國之君。
2. 有疾:生病。
3. 周公:即周公旦,武王之弟,著名的政治家、禮樂制度的奠基人。
4. 作《金滕》:《尚書》篇名,「金滕」即金縢,指以銅匱封藏誓命等重要文書。該篇記錄周公在武王病重時的忠誠與對國家大義的承擔。
3. 白話文
周武王生病,周公便撰寫《金滕》一文,表明他願代武王承擔天命,以安定國家。
4. 總結
《金滕》記錄周公在兄長病重時以忠誠表願、託付於上天的故事,展現其無私與對國家大義的承擔。
啟示
忠誠與無私是古代賢臣的典範
國家穩定依賴於信義與大義的承擔
領導者生病或困厄時,賢臣的輔佐尤顯重要
一、
1. 原文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並是吉。公曰:「體!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歸,乃納冊于金滕之匱中。王翼日乃瘳。
2. 注釋
1. 克商:武王滅商。
2. 弗豫:不安,不適,指生病。
3. 穆卜:虔敬地占卜。
4. 戚:哀傷。
5. 墠:祭壇。
6. 植璧秉珪:插置玉璧,手執圭玉,為祭祀之儀。
7. 太王、王季、文王:周朝三位先王,為武王祖先。
8. 書:占卜的文字記錄。
9. 元龜:特選的大龜殼,用於占卜。
10. 瘳:病癒。
3. 白話文
在滅商兩年後,周武王病重,兩位輔臣說:「我們為王占卜祈福吧。」周公說:「怎能因為我們的哀傷而驚擾先王呢?」於是他親自舉行祭祀,在南方設立三個壇位,面向北方,周公站立其上,插下玉璧,手執玉珪,向太王、王季和文王祈告。
史官記錄祈詞,大意說:「您的後代某(即武王)罹患重病,若三位先王在天上仍擔天命,請讓我周公旦代替武王承受此疾。我品德如我的父兄,才幹多樣,能侍奉神靈。武王不如我有才,故不能完成祭祀之任。若天命可轉移,願我來承擔,好使天下安定。若神明允許,請讓我以璧與珪迎受命運;若不允許,我便收起璧與珪。」
他用三個龜殼卜卦,一次便顯吉兆,打開籥匱見文書,皆為吉。周公說:「太好了!王應無大害。我周公誠心祭告三王,願長保天下安定,此是我等待的時機,願先王記得我這一人。」
周公回去後,將祭告文書封入金滕銅匱中。第二天,武王病情便好轉了。
4. 總結
這段記錄了周公為病重的武王代禱於先王,以己身代兄受命、承擔國運之舉,展現了至誠忠義與大公無私,也體現了天命與宗廟信仰對古代政治正當性的深遠意義。
啟示
忠義可感天地,誠心可動神明
領袖之病攸關天下,重臣需有承擔大任之心
國運所繫,不僅靠勇力,更需敬德與信仰
二、
1. 原文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誚公。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對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熟。
2. 注釋
1. 武王既喪:武王去世。
2. 群弟:指管叔等武王之弟。
3. 孺子:幼主成王。
4. 弗辟:不避嫌,不逃避誤會。
5. 居東:周公攝政時離京居於東地。
6. 鴟鴞:一種兇鳥,詩作名,用以自比受誤解。
7. 大熟:農作大豐收。
8. 偃:倒伏。
9. 金滕之書:周公當年封於銅匱中的告天文書。
10. 弁:戴帽,此處為隆重莊敬之意。
11. 小子:謙稱自己。
12. 沖人:指年幼或無知之人。
13. 築之:建設、修整。
3. 白話文
武王去世後,管叔及其他王弟們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會不利於年幼的成王。」周公對召公與太公說:「若我避開此事,將無顏面告慰先王在天之靈。」於是他東巡攝政兩年,終於討平叛亂,捉住罪人。其後,周公作《鴟鴞》詩送給成王,表達自己的冤屈與忠心。成王仍未敢責怪周公。
秋季,穀物豐收,尚未收割,忽然天起大雷電與狂風,禾苗全倒,大樹連根拔起,百姓恐慌不已。成王與大夫們穿著朝服,打開金滕銅匱,發現周公當年請命代武王受罪的文書。王與兩位重臣詢問史官與百執事,回答說:「確有其事,只因公命我等不可說出。」
成王手執書信淚下,說:「不必再占卜了!從前周公為王室辛勞,我年幼不知。如今天顯威兆,是為彰顯周公之德。我這小子從今日起改正自身,我國的禮法也應回歸正軌。」王親出郊祭,天果降雨、風勢轉順,倒伏的禾苗全數復起。兩位重臣命人將倒木重新扶正加固。當年終於大獲豐收。
4. 總結
這段記述了周公攝政受誤解、忍辱負重、以德報怨的歷史,最終天意昭示其忠誠,感動成王與百官,使天下重歸安定。展現出儒家所推崇的忠誠、信義與天命觀,並突顯領袖之德對社稷安危的深遠影響。
啟示
忠臣受誤不可輕信流言,須以德感人
天命與人心相合,正義終會昭雪
領袖應及時自省悔過,信賢用德
國家治亂,不僅靠法制,更仰賴道德與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