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西旅:指西方部族或西方諸侯。
2. 獻獒:獻上大狗(猛犬)作為貢品。
3. 太保:周初重臣,輔佐武王、成王的重要大臣,這裡指召公。
4. 作《旅獒》:《旅獒》是太保為記錄或感慨西方諸侯獻獒之事所撰寫的一篇文章或詔書。
3. 白話文
西方的諸侯部族進獻猛犬,太保因此撰寫了《旅獒》這篇文章。
4. 總結
《旅獒》一事表現出周初王朝與邊方諸侯之間的朝貢關係,也反映中央對禮制與貢品態度的審慎與規範。
啟示
朝貢行為不僅是禮節,也是政治態度的表現
邊方進貢猛獸顯示其對中央的敬重或懷柔
中央大臣記述此事,反映王朝對禮儀秩序的高度重視
一、
1. 原文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厎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于王。
2. 注釋
1. 惟克商:指成功征服商朝。
2. 遂通道:於是打通了交通往來之路。
3. 九夷八蠻:古代對東南西北各方異族的總稱,象徵天下四方。
4. 西旅:西方的諸侯或部族。
5. 厎:通「抵」,到達、來到。
6. 貢厥獒:進貢其獒,即大狗、猛犬。
7. 太保:周初重臣,此處指召公。
8. 乃作《旅獒》:於是寫下《旅獒》這篇文告。
9. 用訓于王:用來勸誡、教育周王。
3. 白話文
自從周成功征服商朝後,四方的九夷八蠻便與中原通好往來。西方的部族進獻了他們的大狗作為貢品,太保因此撰寫《旅獒》一文,用以勸誡君王。
4. 總結
此段記述周克商之後,四方來貢的盛況,西方進獻猛犬,太保即藉此撰文勸諫,是以外事為鑑、導君修德之舉。
啟示
平定中原後應致力於柔遠懷德,以德服人
朝貢雖為禮,亦需謹慎辨別其內涵與動機
大臣進言應借事設訓,導君於正道
二、
1. 原文
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2. 注釋
1. 慎德:謹慎修養德行。
2. 四夷咸賓:四方異族都來朝貢,如賓客般尊敬。
3. 無替厥服:不改變其歸附之心。
4. 時庸展親:藉此增進宗族間的親情。
5. 惟德其物:把德行當作最重要的資產。
6. 不役耳目:不讓感官被外物所支配。
7.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玩弄人會失去德行,沉迷物品會喪失志向。
8. 志以道寧,言以道接:志向以正道安定,言語以正道交通。
9. 不作無益害有益:不做無益的事來損害有益的事。
10. 功虧一簣:築山九仞,差最後一筐土就功敗垂成,比喻功虧一簣。
3. 白話文
太保說:「啊!明智的君王應當謹慎修養德行,這樣四方異族才會前來朝貢。無論遠近都來獻上當地的物產,都是衣食與器具之類。君王因此顯揚德行,使異族歸附而不變心;又將寶玉分給伯叔的諸侯,以此展現親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能以物易物,而應以德為本。德行興盛則不會侮慢他人。對君子傲慢,不能盡其忠心;對小人侮慢,不能盡其勞力。不要被耳目所迷惑,一切行為要合於正道。玩弄人心會喪失德行,沉迷物質會迷失志向。志向要依道安定,言語要循道溝通。不做無益而妨害有益的事,這樣功業才能成就;不貴遠方奇物而輕視日常實用之物,百姓生活才能富足。不是本地的犬馬不應飼養,珍禽異獸不應飼養在國內。若不寶貴遠方物產,遠人便會歸附;若所寶貴的是賢人,近人便能安定。啊!君王應當日夜勤勉,連細微的行為都不能輕忽,因為細行積累可損害大德。就像築山九仞,若最後一簣不成,也會前功盡棄。若能誠心遵行此道,人民才能安居,王業方能長久。」
4. 總結
這段話是太保借西方進貢猛犬之事勸誡周王,強調君德為本,警惕貪圖異物、玩人玩物之風,並以「細行累德」「功虧一簣」勉勵君王謹慎為政、日夜不怠。
啟示
國之根本在德而不在珍物
君主修身以德,則遠人歸附、近人安定
勿玩人、勿玩物,以守德與志
功成非一朝一夕,細節與持恆皆是關鍵
三、
1. 原文
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
2. 注釋
1. 巢伯:巢國的首領。巢國位於今安徽一帶,是商周時期南方的諸侯國之一。
2. 來朝:前來朝見天子。
3. 芮伯:芮國的國君,周初的重要諸侯之一。
4. 《旅巢命》:《尚書》中的一篇,記錄芮伯對巢伯進行教誨與冊命的文辭。
3. 白話文
巢國的國君前來朝見天子,芮國的國君便作《旅巢命》一文,對其進行教誨與冊命。
4. 總結
此句記錄了周初諸侯之間禮樂教化的實例,顯示周王朝透過冊命與德教鞏固對南方諸侯的統治。
啟示
周初重視德化與冊命制度以穩固邦交
教化不僅來自天子,也由有德諸侯共同參與
諸侯之間的互動與禮命制度,有助於天下一統與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