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水準的提案,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讓人看見未發生的問題與可落地的提案
一、我們準備了很多資料,卻可能成為對方眼中的笑話
那次我們面對的是一位陌生客戶,團隊成員準備了外在環境趨勢分析、產業法規解析,還花了許多時間去鋪陳這個提案的「重要性」,安排了內容流程,強調我們的執行能力與經驗。
一切看起來都很「完整」,卻讓我感到極度不安。我們沒有真正理解這位客戶當下的狀況,也沒有針對他們「現在已經知道的事情」進行過篩與去除,結果很可能是我們誠懇報告一大堆,卻在對方眼中只是個外行的說教者。
我不想讓團隊變成溫水煮青蛙般的存在,看似努力,其實在浪費生命。
於是我問大家:「這份提案,有沒有提出一個別人沒說到的風險?有沒有一項,只有我們有解法?」
如果沒有,我寧可放棄投案,也不要成為一場失去尊嚴的表演。
二、提案策略不是資料堆疊,而是風險設計
我們不怕輸,只怕不知道為什麼輸。這是一場不對稱的資訊博弈,對方熟悉現況,我們卻可能只靠公開資訊猜想需求。
所以我習慣反過來設計提案結構:
- 先寫我們最怕被問的那一題:那通常才是真正的關鍵風險
- 先寫一個市場上其他人沒寫出來的隱憂:這代表我們有觀察力與價值
- 設計一段「提案架構」:不是承諾會成功,而是展現即使不順也能處理的備案彈性
這種提案,不是用來感動我們自己,而是要讓對方看到:「你們真的看見風險,並準備好了。」
三、如何寫出讓人信任的未來判斷
很多團隊會在提案中展現經驗,但高水準的團隊會在提案中展現風險洞察與修正能力。
以下是我幫助團隊設計段落時的三個核心問法:
- 這段內容是針對誰心中的疑問?
- 寫完這一頁,能不能讓客戶心中某個擔心變淡?
- 我們是不是敢寫一個別人都沒寫、但客戶一定會想到的問題?
我們提案裡也會標出一小段「未發生但極可能發生」的場景,再附上因應架構。這不只是風險處理,也是信任建立。
四、寫出提案力的三個實用架構
提供三個我常用的段落設計架構,幫助團隊從「寫經驗」轉向「寫提案」:
- 風險-指標-對策三分法
- 潛在風險:外部/內部/制度面各列一項
- 啟動指標:我們怎麼知道它正在發生(用可監測的量化語言)
- 對應機制:預設反應程序,簡述誰做什麼、多久內啟動
- 失敗案例對照法
- 引用產業中一個失敗案例(可匿名),對比我們做法的預防差異
- 客戶關鍵問答預演段落
- 預設客戶會質疑的地方,設計回應語氣與舉例,甚至提前回應於段落中
這些做法,不只讓我們提案更完整,也讓評委知道我們思考過「如果不順會怎麼辦」。
五、高水準不是寫滿,而是寫對
提案的最高心法不是把事情寫得多完整,而是把關鍵風險與可行對策寫到對方心裡去。
不是讓對方知道你會,而是讓他們相信:即使事情不會順利,我們也有準備好能應變的結構。
真正高水準,是「寫出未發生的問題,與可落地的提案」。
這就是用智——把未來的問題變成今天的答案,把風險變成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