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不是全會,而是會借力;不是撐住,而是撐出一個可持續的提案結構
一、從被指使到整合主導:我在觀塘工業港標案的蛻變
那一年,我還是年輕工程師,卻被推進一場幾乎超出能力圈的大標案──現在大家熟知的台灣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當時名為桃園縣觀塘工業區工業專用港)。
原始團隊因人力流動逐漸縮編,整個競標顧問工作變得人手嚴重不足。某天,客戶越過我的主管直接問我:「你需要什麼幫忙?你說,我們就給。」因為在幾次會議中,他們發現我整合的能力特別強、也能理出全局,我便接下了盤點整個提案所需、組織支援團隊的任務。
我開出了一長串清單:要財務與法務支援,要國外 LNG 專家顧問加入,要模擬LNG船舶卸載過程的風險對策、要外包美工與文書排版支援。
那年沒有AI排版、沒有一鍵轉檔,只有一群人日夜趕工。就在提案截止前一天凌晨,我們交出了全案。
客戶問我:「要不要來我們公司上班?」 我的主管問我:「你該不會真的要跳槽吧?」
我沒有離開,但從那一刻開始,我已經不是那個被動等待指令的人了。
二、角色轉換 × 從撐住自己,到撐起整個提案
這場投標不是我一個人完成的,但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什麼叫「借力成局」。
從工程師變成整合者,是痛苦的:
- 要負責確認每個環節內容到位,還要能救火、補破口;
- 要扛住來自客戶的進度壓力,也要處理內部成員跟不上節奏時的焦慮;
- 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個「可以被大家一起撐住」的協作結構。
我開始思考:要不要預留備援人力?哪些事情能交給誰?有沒有哪個領域應該直接請教業界高手?
一個人能做到的畢竟有限,但只要把整個架構設計好、讓對的人發揮對的力量,我們就能從撐不住,變成撐得穩。
三、借力不是示弱,而是高手段的資源設計
很多人以為高手是「自己全部都會」,但我想說:高手不是全能,而是要懂誰能做、懂怎麼讓人發揮。
每一次接受超過自己能力圈的任務,都是一場奇妙的過程:你被迫去串聯更多厲害的人,是跨部門的、跨領域的、甚至跨國的,然後你從中觀察、請益、學習,逐步轉化成自己的內建實力。
這種做中學、借力學、錯中成長,才是讓人成為專案真正主導者的關鍵 DNA。
四、打造可借力的提案協作結構
想要借力有效,光靠個人協調是不夠的,還需要設計整套可重複、可擴張的提案結構。
建議每一位專案負責人具備以下三個工具:
- 需求拆解地圖:將提案拆成技術、法務、財務、簡報、風險五大類,標記需要協助的領域與資源來源(內部或外部)
- 支援請求清單:每一次任務開始前,先列出你不能獨立完成的項目,主動請求支援;能早借力,就不要晚補破口
- 備援人力與節點計畫:針對高風險環節(如客戶突改要求、原支援人員出狀況),預留替代方案與臨時協力名單
這不只是管理方法,更是你「設計可靠支撐系統」的起手式。
五、高手不是獨撐,而是會讓人一起撐
觀塘那案之後,我的人生進入了另一個軌道。
當年覺得自己快撐不住,但其實,我是在學會「怎麼撐出一個可借力的系統」。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自己做完所有事,而是能讓所有人願意跟他一起把事情做完。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一個「好像能力還沒到,但責任已經落你身上」的階段──恭喜你,這就是你邁入下一個專業層次的門票。
要做的不是忍耐,而是設計出一個讓大家都能撐得住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