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怎樣的人?
想有怎樣的內心的房間?
想過怎樣的生活?這些是不少生活學/個人成長書要大家思考的問題。但其實,有多少人是真的能想透能理解自己?這些問題甚至成為不少人的壓力。小時候寫「我的志願」,就有夠令我頭痛。
我不想要甚麽
然後最近看了一套電影《送院途中》,當中每個角色都在面對上面的問題。而年輕救護員王維說的一段話,令我很有共鳴:
「我唔知自想要的乜野,想要點嘅生活。我淨係知自己唔想要乜。」
是呀,其實這條問題更好想。因為生活中我們未知的東西太多,思考想要甚麽就很難,但我們成長中就會知道自己不想要的元素。在逃避中建造自己的生活,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路。這也是我現在的生活方式。
我想要甚麼
活到現在發現這條問題很多變,每年甚至可能在突然一刻就不同了。但是在我逃避期間,也發現了自己生活的核心。
我喜歡能寫作的工作和生活,高壓不要緊不喜歡工程那一種的壓力來源。要有條理和計劃不要緊但是太多計算的東西別來鬧。
想要自在過活,成為內心穩定的人。同時也想和伴侶一起幸福成長。
這是30歲的玥瑜想要的自己。
做作型人格障礙
這個帖文也有令我反思,自己有沒有受過這樣的影響。為了在人前的表象,而活出了零碎又虛假的自己。
雖說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但在成長和改善自己的時候,是學了偶像的外表還是行事方式?
在寫下這一篇的時候,我希望我走在學習松蒲老師工作方式的路上,也毋忘自己的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