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某些瑜伽體式,不僅是身體上的開展,更像是一場內在的冒險。
烏龜式(Kurmasana),這體式乍看之下像是一隻正在縮殼沉思的烏龜,兩腿橫向展開、軀幹向前趴伏,手臂從大腿下方滑出,像是將一切交給地面,也將思緒收回。
這些日子來,我在不同的瑜伽課程中,意外完成了3次一字馬。說是「意外」,一點也不誇張。當下並不是用力撐開腿的費勁,而是經過一連串的暖身與開髖動作後,身體在某個瞬間突然「願意」了。它鬆動了、放下了、展開了。
特別是在完成烏龜式或青蛙式(這兩者都是經典的開髖動作)之後,身體彷彿自然找到了前彎的軌道。雖然腿開的幅度還有進步空間,停留時間也不算長,但那個「順其自然」的感覺,卻是我最驚喜的發現。
烏龜式:不只是開髖,它更像是一場慢舞
烏龜式屬於進階級體式,它對於髖關節的開展與背部的延展有相當高的要求。但這也正是它的美妙之處——當我們願意給予身體充分的準備,它就會回以一種柔軟的回應。
這個體式不僅能改善上半身痠痛,提升下半身的柔軟度,更被認為能活化腹部器官,釋放深層的情緒壓力。當你真正進入體式的核心,彷彿身心都在對話,靜默卻深刻。(一開始痛的感受很深刻)
開髖的鑰匙:兩部影片,記憶身體的可能性
為了更扎實地記住烏龜式所需的開髖暖身,我在網路找了兩部影片,成為我課後的復習。這不只是「看影片做瑜伽」,更是加強自己的記憶,以便能在後續的課程,更加順利的完成。
- 影片一:
這部影片有條不紊地帶你從基本動作進入深層開髖,節奏穩定,非常適合由伸展一步步進入烏龜式的身體啟動。 - 影片二:
這支影片能幫助你找到手臂與腿部之間更靈活的路徑。教學者細緻拆解每個步驟,尤其是先做了日晷式,讓你更容易進入體式的核心。
練瑜伽久了會發現,身體不是用來征服的,而是用來傾聽的。烏龜式讓我更懂得什麼是「慢慢來,其實比較快」。
每一次趴伏於地,每一次手臂往外延伸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放手。原來,我們的柔軟,不只來自筋骨的伸展,更來自那份願意等待、願意信任的心。我很高興我居然做到了,而且也很順利由烏龜式轉換成橫叉。
筆記: 「柔軟不是逃避,而是讓自己多一點彈性去擁抱世界。」*
影片一
影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