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也該繳稅了】汽燃費改名只是起點,公平上路才是真改革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名不副實的汽燃費,該下台了

台灣的「汽燃費」這三個字,說穿了早就該進垃圾桶了。

raw-image


從名詞定義開始,它就註定無法與電動車共處一個法規時代。畢竟,一輛從來不加「燃料」的車,為何要繳「燃料使用費」?這樣的稅制不但名不符實,更成了打著永續名義卻製造財政黑洞的溫床。這回交通部提案,將其更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雖然看似只是文字遊戲,實則是一次邏輯回歸的制度重建,亦揭開2030年起電動車全面納管收費的序幕。

這不只是一次修法,更是一次觀念校正:使用者付費,應從油箱擴及輪胎——只要你有踩進公路,就該為它買單。


爭議已久:汽燃費制度的公平性問題

在電動車還未盛行的年代,汽燃費的「隨車徵收制」已非毫無爭議。這套依照車種與引擎排氣量(cc數)固定收費的模式,固然簡單、穩定,但從來無法反映實際使用情況。

舉例來說:一輛一年開不到300公里的收藏老車,與一輛天天跑物流、月跑3000公里的營業車,居然可能繳一樣的汽燃費。這顯然與「道路使用者應多負擔維修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馳。

再進一步看:隨油徵收雖然可依照實際耗油量分攤費用,但遇到油電混合車甚至電動車,就會開始稅基流失,成了「只開不繳」的新車主階級。

里程收費雖然公平性高,卻受限於技術門檻與偽造風險。而這些年來,台灣政府為求簡便,選擇繼續沿用隨車徵收,只是到了今天,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比例正在快速拉近,「收費不一致」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討論價值,而是公平正義的警訊。

raw-image



電動車免繳?這不是永續,是補貼中產階級買豪車

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電動車已突破88萬輛,若加上電動機車,2030年預估將達近300萬輛。若持續免收養護費,政府將每年短少超過36億元的地方道路維護財源。

更詭異的是,這些「免繳費用」的電動車主,往往是中高所得者。這就產生了一種怪現象:傳統車主替開Model Y的用戶繳稅;騎老125的工人,替騎Gogoro的白領補貼。這樣的再分配機制,已經違背了最基本的稅制設計倫理。

所謂永續,不該是高收入者的稅金天堂,而應是所有用路人公平分攤責任的制度基石。


電動車更重,壓力更大,卻不用付養路費?

別忘了,電動車的結構性問題——車重過高

以Tesla Model 3為例,入門後驅版重達1.7噸,比起同級中型燃油房車平均高出約300公斤。若換成Model X這類大型SUV,重量直逼2.5噸,這種額外的負擔不只是對輪胎與煞車的考驗,更是對道路鋪面的持續重擊。

根據美國交通部(FHWA)資料,重車對道路的損害並非線性,而是近似四次方遞增。也就是說,一輛重量翻倍的車,對路面的破壞力可能是4倍甚至8倍起跳。這不是誇張,而是物理事實。

當道路維護費用主要來自汽燃費,而電動車卻不用繳納,這不就等於重量級拳擊手上場不買票還打壞擂台,最後要靠其他觀眾來賠修舞台?如此制度設計不改,豈不荒謬至極?


我支持收費改革,因為這不只是稅制問題,而是價值問題

身為一位熱愛汽車的評論人,我當然理解電動車的技術價值,也欣賞它們在城市空污管理與科技整合上的貢獻。但這不代表它們該被排除在基本公共建設的使用者付費體系之外。

「我使用、我負責」本應是現代文明的基本原則。哪怕你用的是鋰電池而不是95無鉛,也不應成為逃避公路養護責任的藉口。

政策的過渡期可以理解,誘因與補貼也有其戰略意義,但到了2025年之後,電動車不再稀奇,更不是稀有動物,而是一種常態交通工具。若不盡早納入徵收體系,將形成長期稅收空洞與資源錯置。

這次交通部雖僅從「更名」開始改革,但至少釋出一個方向訊號。2030年電動車納入課徵,是一次必要的制度回正。

raw-image



結語:改名不是化妝,是揭露真相的第一步

這場「汽燃費改名」的風波,不是單純的名詞遊戲,而是社會價值的再定義。

若能藉由此次法規修正,讓電動車納入徵收邏輯,甚至推動更進一步的「動態收費」(如里程與載重綜合考量的模組設計),我們或許能迎來一個更公平、更理性,也更永續的用路環境。

畢竟,公路不是為電動車鋪設的紅地毯,而是所有人共同承擔的舞台。

這舞台的維護,不能只靠燃油車撐著。是時候讓電動車也繳一點入場費了。

延伸閱讀


1.雷射測速防不勝防?豪將FF雷射防護盾防禦試射實測!專業鍾老闆給我百分百的安心


2.【碳纖維禁了?左膠還是瘋了?】歐盟環保政令背後的產業絞殺與全球材料權力戰爭


3.前AV女優上原亞衣鎖定蓮花Lotus?男人的幻想不只在線上,現在她要在彎道超你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k汽車部落格的閱讀沙龍
52會員
177內容數
這裡是Hank聊關於汽車心得, 社論, 創作等, 歡迎訂閱贊助我的創作!
2025/04/27
Lotus Emira camber不可調人已破解! 談到Lotus Emira,底盤表現向來是各大媒體與車迷稱讚的焦點。不過,Hank我在深入研究國外論壇與試駕回饋時,曾發現一個令人稍感遺憾的細節──許多外國車主抱怨,Emira採用前雙A臂結構,雖然理論上優異,但原廠設定下的前輪camber角度
Thumbnail
2025/04/27
Lotus Emira camber不可調人已破解! 談到Lotus Emira,底盤表現向來是各大媒體與車迷稱讚的焦點。不過,Hank我在深入研究國外論壇與試駕回饋時,曾發現一個令人稍感遺憾的細節──許多外國車主抱怨,Emira採用前雙A臂結構,雖然理論上優異,但原廠設定下的前輪camber角度
Thumbnail
2025/04/16
一、輕量科技的告別式?歐盟禁令讓夢想折翼 碳纖維,一個汽車工程師眼中最理想的未來材料。極致輕盈、超高剛性、不腐蝕,還能幫助電動車多跑50公里、多過一個彎、多救一條命。但現在,這項科技的明日之星,卻因歐盟官僚們的一張紙,正被推上絞刑台。 理由?是「潛在對人體有害的微粒殘留」。 聽起來好像有理。但
Thumbnail
2025/04/16
一、輕量科技的告別式?歐盟禁令讓夢想折翼 碳纖維,一個汽車工程師眼中最理想的未來材料。極致輕盈、超高剛性、不腐蝕,還能幫助電動車多跑50公里、多過一個彎、多救一條命。但現在,這項科技的明日之星,卻因歐盟官僚們的一張紙,正被推上絞刑台。 理由?是「潛在對人體有害的微粒殘留」。 聽起來好像有理。但
Thumbnail
2025/04/13
輪圈顏色看出車主屬性 輪圈,是每台車最有態度的「鞋子」——選了什麼樣的顏色,不只影響整體車格氣場,更偷偷洩漏了你的性格底牌。你以為只是順眼?其實,那是你的「潛在人格」在吶喊! 讓我們一起從五大輪圈顏色,剖析車迷的靈魂類型,看你是哪一種熱血車格! 1. 黑色輪圈:冷靜殺手型 🖤 選擇黑
Thumbnail
2025/04/13
輪圈顏色看出車主屬性 輪圈,是每台車最有態度的「鞋子」——選了什麼樣的顏色,不只影響整體車格氣場,更偷偷洩漏了你的性格底牌。你以為只是順眼?其實,那是你的「潛在人格」在吶喊! 讓我們一起從五大輪圈顏色,剖析車迷的靈魂類型,看你是哪一種熱血車格! 1. 黑色輪圈:冷靜殺手型 🖤 選擇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全球永續意識抬頭,推行電動車逐漸成為各國施政的默契。 歐盟曾在2021年提出將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與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然而歷經新冠疫情與經濟起伏的耗損,近期竟紛紛傳出「延期」與「降低電動車普及目標百分比」。這不禁讓人懷疑:電動車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Thumbnail
全球永續意識抬頭,推行電動車逐漸成為各國施政的默契。 歐盟曾在2021年提出將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與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然而歷經新冠疫情與經濟起伏的耗損,近期竟紛紛傳出「延期」與「降低電動車普及目標百分比」。這不禁讓人懷疑:電動車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Thumbnail
全球各大車廠都在研發 EV 電動車,媒體也時常討論電動車的未來,什麼 EV 電動車、BEV 純電動車、 HEV 油電混合、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名詞常常把人搞得一頭霧水,明明都是電動車究竟差別在哪裏? 以下簡單說明解釋這些名詞,讓你能快速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 EV 電動車 EV 電動車
Thumbnail
全球各大車廠都在研發 EV 電動車,媒體也時常討論電動車的未來,什麼 EV 電動車、BEV 純電動車、 HEV 油電混合、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名詞常常把人搞得一頭霧水,明明都是電動車究竟差別在哪裏? 以下簡單說明解釋這些名詞,讓你能快速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 EV 電動車 EV 電動車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Thumbnail
EPA新規對混合動力逆襲:對EV電動車行業和傳統車企前景的影響
Thumbnail
EPA新規對混合動力逆襲:對EV電動車行業和傳統車企前景的影響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歐美當初推動電動車產業,無疑是站在環保的道德至高點上,希望透過這樣的產業變革,重新洗牌全球汽車市場。他們期望透過先發制人的戰略布局和專利佈局,於領先科技對全球產業創造下一波的收割機會。然而,幾個關鍵因素讓他們開始重新考慮這個計畫的可行性。
Thumbnail
歐美當初推動電動車產業,無疑是站在環保的道德至高點上,希望透過這樣的產業變革,重新洗牌全球汽車市場。他們期望透過先發制人的戰略布局和專利佈局,於領先科技對全球產業創造下一波的收割機會。然而,幾個關鍵因素讓他們開始重新考慮這個計畫的可行性。
Thumbnail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許多國家對於綠色能源及綠色交通提供了更多補助與支持。除了環保議題受到重視之外,隨著大家生活方式改變,健康生活也是關心的議題之一。 因此,具有健康、省力、輕便、免駕照等優勢的電動自行車,成為現今綠色交通與健康生活中的新趨勢之一。
Thumbnail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許多國家對於綠色能源及綠色交通提供了更多補助與支持。除了環保議題受到重視之外,隨著大家生活方式改變,健康生活也是關心的議題之一。 因此,具有健康、省力、輕便、免駕照等優勢的電動自行車,成為現今綠色交通與健康生活中的新趨勢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