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因為成為自由工作者,獲得演講的機會也變多了。
有些單位希望我能分享自己當自由工作者的經驗,有些單位則是想聽聽我在職涯諮詢或寫作上的心得。能夠被邀請、被信任,當然讓人開心,但老實說,每次演講前,我都焦慮得要命,甚至在臨近的幾天裡,晚上都會做惡夢。
後來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試著用幫助個案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抽絲剝繭地去理解這份焦慮從何而來。冒牌者症候群:我憑什麼站在這裡?
為什麼會感到這麼焦慮呢?我想,這得從我自己的性格談起。
從小我就是一個非常沒有自信的人,常常預設事情會往最壞的方向發展。這樣的特質延續到現在,每當需要上台演講,我腦中就會浮現各種糟糕的情境,例如聽眾質疑我的內容、講稿太快講完,或是被問到無法回答的問題。
即使早已準備充分、反覆演練多次,隨著演講日期越來越近,那些從未真正發生過的場景卻彷彿一一成真般在腦中重播,讓我壓力倍增,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資格站上這個舞台。
後來,我在一本心理學書中讀到一個名詞:「冒牌者症候群」。這是指當一個人因為自卑,無法肯定自己所達成的成就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我開始意識到,也許我的焦慮,就是來自於這樣的感受。
在釐清自己的焦慮從何而來之後,我開始著手建立一套克服焦慮的心態模式,而這個當中我和許多朋友、講師討論過,分享3個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心態設定。
去除權威感:不要覺得自己說的「一定對」
「你會壓力這麼大,有一部分原因是你把自己講的東西當成『一定正確』了。」
這是教溝通的忘形老師曾經給我的建議。他分享自己過去在講課時,也曾陷入類似的盲點:總覺得自己不能講錯,非得把每一件事都說得滴水不漏。這種「錯不得」的心態,會讓我們特別害怕聽到不同的聲音,也無形中把自己推向高壓狀態。
但事實上,我們分享的觀點,很多時候只是根據自身經驗所歸納出來的理解,不可能放諸四海皆準。也因此,觀點有例外、方法有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並不是說這樣的心態完全不好,在某些場合,確實需要表現出「我很有信心」的樣子,來幫助建立現場的信任。但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絕對權威」,那當然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困在「不能出錯」的壓力中。
忘形老師也提醒我:「在還沒那麼確定的時候,其實你可以認同對方的觀點,承認自己的不足,甚至適時拉第三方背書,讓聽眾知道:『我也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
舉例來說,當我在分享履歷撰寫的技巧時,我也會提到自己早期是從《大人學》學來的觀念。這樣不僅能讓觀點更有脈絡,也讓聽眾知道:我所分享的內容是經過學習、實作再整理出來的,不是我一個人關在房間裡硬掰出來的。
這樣的心態轉變,反而讓我更能自在地分享,因為我不再需要擔心自己「一定要是對的」,而是把分享當成一種交流,也保留了成長的空間。
建立自信:你會站在這,是因為你比別人多懂一點
「你不一定是全能的,但你會站在這裡,是因為你剛好多知道了一些,別人還沒碰過的東西。」
這是我一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朋友曾對我說的話。他很年輕就站上講台,卻也坦承,自己並不是這個領域裡樣樣精通的人。隨著資訊變化越來越快,有時候學生知道的內容甚至比他還新。
但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站在講台上,並不是因為什麼都懂,而是因為他「剛好比底下的學生多懂一點」。有時候學校開設新課程,涉及的知識領域對他來說也是第一次接觸,但他能用比學生更快的速度消化,並且轉譯成大家聽得懂的語言。這一點點的「先行者優勢」,就是他站在台上的底氣。
這段話也讓我想起自己在講履歷課時的心情。許多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些人的工作經歷甚至比我豐富得多。但在履歷的書寫、表達與包裝上,我或許剛好累積了更多實作經驗,也花時間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脈絡。
當我這樣想之後,對自己分享的內容也自然更有信心了。
看聽眾的態度:沒有人是來看講者「出糗」的
在我自己焦慮的畫面裡,經常會浮現出聽眾刻意挑戰我,甚至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場景。
但一位同樣有授課經驗的朋友曾跟我說:「哪有人那麼閒啦?今天他們花錢、花時間來聽你講課,主要還是希望從中學到一點東西。」
即使真的有那麼一兩位抱著看熱鬧的心情而來,那也只是少數中的少數。而這些極少數的人,多半也不是針對你這個人,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想要的內容,可能覺得講得太空、太表面,才會反彈。
換句話說,只要你的內容夠扎實,態度夠真誠,大多數人其實是願意聽的、願意理解的。
而理解這一點,反而讓我在上台前可以更篤定地問自己:我今天準備的東西,能不能真的對某些人產生幫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值得站上台。至於那些可能出現的雜音,我學著不再過度放大,而是把心思放在那些真正願意聆聽的人身上。
跟這些人聊過之後,我發現自己真的沒那麼焦慮了。
雖然「冒牌者症候群」依然存在,我仍然會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屬於這個舞台,但我學會了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專注在想要分享的內容,提醒自己:每一次站上台,都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厲害,而是希望用自身的經驗,點亮別人心中某一塊尚未拼上的拼圖。
我也在練習與焦慮共處,學著把這份不安,看作是自己對聽眾的在意、對內容的重視。就像這些人曾經對我分享的那樣,我也相信,只要我願意持續說下去,就會有人,因為這份分享,而走得比昨天更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