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演講- 3個心態設定,克服演講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近期,因為成為自由工作者,獲得演講的機會也變多了。

有些單位希望我能分享自己當自由工作者的經驗,有些單位則是想聽聽我在職涯諮詢或寫作上的心得。能夠被邀請、被信任,當然讓人開心,但老實說,每次演講前,我都焦慮得要命,甚至在臨近的幾天裡,晚上都會做惡夢。

後來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試著用幫助個案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抽絲剝繭地去理解這份焦慮從何而來。


冒牌者症候群:我憑什麼站在這裡?

為什麼會感到這麼焦慮呢?我想,這得從我自己的性格談起。

從小我就是一個非常沒有自信的人,常常預設事情會往最壞的方向發展。這樣的特質延續到現在,每當需要上台演講,我腦中就會浮現各種糟糕的情境,例如聽眾質疑我的內容、講稿太快講完,或是被問到無法回答的問題。

即使早已準備充分、反覆演練多次,隨著演講日期越來越近,那些從未真正發生過的場景卻彷彿一一成真般在腦中重播,讓我壓力倍增,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資格站上這個舞台。

後來,我在一本心理學書中讀到一個名詞:「冒牌者症候群」。這是指當一個人因為自卑,無法肯定自己所達成的成就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我開始意識到,也許我的焦慮,就是來自於這樣的感受。

在釐清自己的焦慮從何而來之後,我開始著手建立一套克服焦慮的心態模式,而這個當中我和許多朋友、講師討論過,分享3個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心態設定。


去除權威感:不要覺得自己說的「一定對」

「你會壓力這麼大,有一部分原因是你把自己講的東西當成『一定正確』了。」

這是教溝通的忘形老師曾經給我的建議。他分享自己過去在講課時,也曾陷入類似的盲點:總覺得自己不能講錯,非得把每一件事都說得滴水不漏。這種「錯不得」的心態,會讓我們特別害怕聽到不同的聲音,也無形中把自己推向高壓狀態。

但事實上,我們分享的觀點,很多時候只是根據自身經驗所歸納出來的理解,不可能放諸四海皆準。也因此,觀點有例外、方法有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並不是說這樣的心態完全不好,在某些場合,確實需要表現出「我很有信心」的樣子,來幫助建立現場的信任。但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絕對權威」,那當然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困在「不能出錯」的壓力中。

忘形老師也提醒我:「在還沒那麼確定的時候,其實你可以認同對方的觀點,承認自己的不足,甚至適時拉第三方背書,讓聽眾知道:『我也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

舉例來說,當我在分享履歷撰寫的技巧時,我也會提到自己早期是從《大人學》學來的觀念。這樣不僅能讓觀點更有脈絡,也讓聽眾知道:我所分享的內容是經過學習、實作再整理出來的,不是我一個人關在房間裡硬掰出來的。

這樣的心態轉變,反而讓我更能自在地分享,因為我不再需要擔心自己「一定要是對的」,而是把分享當成一種交流,也保留了成長的空間。


建立自信:你會站在這,是因為你比別人多懂一點

「你不一定是全能的,但你會站在這裡,是因為你剛好多知道了一些,別人還沒碰過的東西。」

這是我一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朋友曾對我說的話。他很年輕就站上講台,卻也坦承,自己並不是這個領域裡樣樣精通的人。隨著資訊變化越來越快,有時候學生知道的內容甚至比他還新。

但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站在講台上,並不是因為什麼都懂,而是因為他「剛好比底下的學生多懂一點」。有時候學校開設新課程,涉及的知識領域對他來說也是第一次接觸,但他能用比學生更快的速度消化,並且轉譯成大家聽得懂的語言。這一點點的「先行者優勢」,就是他站在台上的底氣。

這段話也讓我想起自己在講履歷課時的心情。許多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些人的工作經歷甚至比我豐富得多。但在履歷的書寫、表達與包裝上,我或許剛好累積了更多實作經驗,也花時間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脈絡。

當我這樣想之後,對自己分享的內容也自然更有信心了。


看聽眾的態度:沒有人是來看講者「出糗」的

在我自己焦慮的畫面裡,經常會浮現出聽眾刻意挑戰我,甚至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場景。

但一位同樣有授課經驗的朋友曾跟我說:「哪有人那麼閒啦?今天他們花錢、花時間來聽你講課,主要還是希望從中學到一點東西。」

即使真的有那麼一兩位抱著看熱鬧的心情而來,那也只是少數中的少數。而這些極少數的人,多半也不是針對你這個人,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想要的內容,可能覺得講得太空、太表面,才會反彈。

換句話說,只要你的內容夠扎實,態度夠真誠,大多數人其實是願意聽的、願意理解的。

而理解這一點,反而讓我在上台前可以更篤定地問自己:我今天準備的東西,能不能真的對某些人產生幫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值得站上台。至於那些可能出現的雜音,我學著不再過度放大,而是把心思放在那些真正願意聆聽的人身上。


跟這些人聊過之後,我發現自己真的沒那麼焦慮了。

雖然「冒牌者症候群」依然存在,我仍然會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屬於這個舞台,但我學會了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專注在想要分享的內容,提醒自己:每一次站上台,都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厲害,而是希望用自身的經驗,點亮別人心中某一塊尚未拼上的拼圖。

我也在練習與焦慮共處,學著把這份不安,看作是自己對聽眾的在意、對內容的重視。就像這些人曾經對我分享的那樣,我也相信,只要我願意持續說下去,就會有人,因為這份分享,而走得比昨天更遠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致淮的職涯寫作筆記
7會員
35內容數
我是一名有社群行銷經驗的課程規劃師,也是一名職涯諮詢師。 曾在媒體擔任社群行銷,並撰寫與職場相關內容。過去也曾於大人學負責課程製作,參與 LinkedIn 經營與主管管理相關課程的設計。 我將在這裡,分享自己對職場寫作與職涯諮詢的觀察與想法!
2025/05/04
成為自由工作者後,如何穩定接案並維持生活?本文作者以自身經驗,結合企業管理五面向(產品、銷售、人資、研發、財務),分享如何規劃自由工作者職涯,並強調做好準備的重要性,而非一畢業就貿然投入。
Thumbnail
2025/05/04
成為自由工作者後,如何穩定接案並維持生活?本文作者以自身經驗,結合企業管理五面向(產品、銷售、人資、研發、財務),分享如何規劃自由工作者職涯,並強調做好準備的重要性,而非一畢業就貿然投入。
Thumbnail
2025/04/21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Thumbnail
2025/04/21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Thumbnail
2025/03/30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Thumbnail
2025/03/30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Thumbnail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