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這不是基本嗎?」讓她瞬間掉進谷底】
那天晨會剛結束,小慧坐回位置,靜靜地打開筆電,手指懸在鍵盤上,卻怎麼也打不下第一個字。
她剛才才提了一個流程優化的建議,沒想到還沒講完,就被主管用一句:「這不是基本流程嗎?」打斷了。語氣不重,但語氣裡的那種「這有什麼好講的」讓她瞬間語塞。
她不是沒準備,昨晚為了這個提案,她翻了三份報表、查了兩種工具比較;她也不是沒思考,她只是希望能讓流程更順,團隊少一點重工、多一點喘息的時間。
可是現在,心裡只剩一句話:「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努力沒錯,但太用力,可能會讓你更難前進】
在職場裡,我們都被教導要勇於表達、要主動發言、要爭取機會。
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當你過度用力去追求某個需求時,反而可能讓人接不住你,讓你更卡住。」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太渴望被理解、太想做出影響、太害怕被忽視。
而這份「用力過猛」,常常在你沒察覺的時候,把好意變成壓力,把熱情變成干擾。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面鏡子,幫助自己看見:
「我是不是在無意間,用太過的方式去表達太真的需求?」
FISH 四型模型,就是這面鏡子。
🐠 FISH:四種過度需求的卡住模式
🐟 F — Fixation|執著放大
特徵:太專注某個需求,反覆放大表達,讓人喘不過氣。
- 「我只是想被聽見,為什麼這麼難?」
- 「我講幾次你才會懂?」
- 「我都講得這麼清楚了!」
這類卡住常發生在「想被理解」、「渴望被肯定」的人身上。
你越覺得沒被理解,就越想講清楚,
越想講清楚,語氣就越急、細節越多、表情越沉,
久而久之,對方不是聽懂了,而是「關機了」。
👉 提醒自己的提問:
「我表達的是需求,還是想被對方保證理解我?」
「我能不能,先緩一下情緒,再給對方空間?」
🐟 I — Intrusion|越界推動
特徵:把個人需求轉化為對他人的期待,造成對方壓力。
-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你還不認同我?」
- 「這種事你應該先來問我吧?」
- 「我做成這樣,你還說不夠好?」
這類狀況經常發生在「參與感」或「被尊重」強烈的人身上。
你不是在控制,而是內心希望「對方在意我」,
但你越想拉近對方,對方卻越想退後。
👉 提醒自己的提問:
「我是在邀請合作,還是在推動對方照著我的劇本走?」
「我有說出我的需要,還是把對方當成理所當然?」
🐟 S — Skewed|失衡偏重
特徵:過度強調單一需求,導致行為模式固定,失去彈性。
- 「我們流程已經夠穩定了,別一直改來改去。」
- 「我就想把事情做完,其他我不管。」
- 「別再跟我講創新了,我沒空。」
這是很多在職場上「走久了」的人會出現的盲點。
你也許曾經因為「穩」、「快」、「熟」而被信任,
但某天你開始無法應對變化、無法接受嘗試,反而成了團隊的阻力。
👉 提醒自己的提問:
「我是不是習慣用同一種方式,去面對不同的局?」
「我壓抑了什麼需求,導致自己越來越單一?」
🐟 H — Handoff|責任外推
特徵:將卡住歸咎於環境、他人,自身保持無力的狀態。
- 「這裡根本不讓我發揮。」
- 「他們都不給我學的機會。」
- 「如果不是這主管,我早就做出成績了。」
這種模式不是找藉口,而是長期累積的無力感。你其實想貢獻,但一次又一次沒被接住,久了就不想主動了。
但當你把期待都放在外部時,也等於把主動權也交出去了。
👉 提醒自己的提問:
「在這件事上,我還能多做一點什麼?」
「我有沒有哪個小地方,是我還能拿回來決定的?」
🧭 結語:需求不是錯,用力的方式才是關鍵
職場上的卡點,很多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優秀、也不是不夠努力,
而是我們在「太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反而讓人接不住、也讓自己走不動。
FISH 四型不是批評,而是提醒:
- 執著型(F):試著鬆手一點點,對方才有餘裕靠近你。
- 越界型(I):退半步,你才看得到真正的合作空間。
- 失衡型(S):轉個彎,你會發現自己還有別的能力。
- 外推型(H):收回主動,你才可能真正翻轉局面。
不是你做錯了,而是你「太對了」,只是方式用了太滿。
調整用力的位置,也許你會發現——真正的影響力,不是靠喊出來的,而是讓人願意靠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