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
簡報時,主管皺了一下眉頭,
你瞬間語速加快、心跳加速,腦中開始想:「我是不是講錯了?」
晚上還告訴自己:「我果然不夠專業,他大概早就對我失望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真正打擊你的,不一定是主管的表情,而是你對那個表情的解讀?
很多時候讓我們內耗不止的,不是外部事件本身,而是腦中自動生成的劇本。
你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是在自我困住。
而這種困住,有一個名字:主觀閉合(Subjective Closure)。

🔒 主觀閉合,是你「還沒看清」就急著「關門」
當我們處在壓力、懷疑或情緒敏感狀態時,大腦會傾向快速結案。
我們會自動下結論:「他一定不滿我」「我就是不夠好」「這件事又失敗了」。
這種太快蓋章的思維,看似理性,其實是情緒在主導決策。
這時候,我們不是在面對事實,而是困在一個由自己建構的心理籠子裡。
這個籠子,有一個名字叫做:C.A.G.E.
🧠 C.A.G.E. 是什麼?四種讓你越想越卡的主觀閉合模式
🟥 C|Catastrophizing(災難化)
小事沒做好,就直接預測最壞結局
- 「這次簡報講糟了=主管大概不會再讓我上場」
- 「這個錯誤=我未來升遷全毀了」
你還沒確認現實的狀況,心裡就先把未來判了死刑。
這不是「過度思考」,而是想得太快又太重。
🔁 自我提問:這件事真的這麼嚴重嗎?還是我情緒放大了它的後果?
🟨 A|Assuming(預設惡意)
感受太強烈,就把它當成對方的真實想法
- 「他回得這麼冷淡=肯定在怪我」
- 「她突然不講話=一定是不爽我講的提案」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對方否定,而是被自己的預設劇本刺傷了自己。
🔁 自我提問:我真的知道對方在想什麼?還是我只是根據當下的感覺去推論?
🟦 G|Generalizing(全盤否定)
一次挫敗,馬上延伸為整體失敗
- 「我根本不適合做領導」
- 「每次重要任務我都搞砸」
- 「我就是永遠比別人差一截」
這種語言不是反思,而是給自己貼標籤,讓成長空間直接消失。
🔁 自我提問:這真的「每次都這樣」嗎?我能不能多看一個例外或一個小亮點?
🟩 E|Endure(壓抑忍耐)
告訴自己「沒事啦」「撐一下就過了」,但情緒始終沒被碰觸
- 「不想講了,反正說了也沒用」
- 「就撐一下吧,反正事情都發生了」
- 「我沒時間難過,先做事比較實在」
你以為自己在堅強,其實只是把情緒壓到角落。
你不是真的走出來了,只是暫時忍著,讓傷口悄悄發炎。
🔁 自我提問:我是真的沒事,還是只是在撐?我願不願意對自己誠實一點,說說這件事其實讓我很不舒服?
🗝️ 解鎖自己:不是想開,而是看清你被「哪一個」C.A.G.E. 困住了
主觀閉合不是「想太多」,而是在沒看清之前,就急著下定論。
它不是你的錯,而是你在情緒過載時,大腦為了保護你快速做出的選擇。
但它也會讓你失去選擇。
🧭 想要打開,從這四句話開始問自己:
- 「我現在是把情緒當事實,還是只是情緒在說話?」
- 「我真的知道對方怎麼想,還是我只是在猜?」
- 「這次的事,有沒有可能只是特例?」
- 「我說我沒事,是不是真的沒事?」
✨ 結語:你不是太脆弱,而是太快關門
每個人都會有主觀閉合的時刻,尤其在我們在意、努力、焦慮或疲憊的時候。
而你越在意的事,越容易讓你關門關得更快、更用力。
但你不是沒有選擇。你只是還沒看到「自己其實可以轉個方向」。
💡 不是事實打擊你,是你內心的劇本把門鎖上了。
而現在,你可以選擇——不是放棄,而是把門打開一點點,透一口氣,走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