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
■ 觀點
什麼是慢性焦慮?
焦慮,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也是過去一百多年間,深度心理治療不斷嘗試破譯的謎題。著名的精神分析師羅洛‧梅(Rollo May)說:「心理治療的核心問題在於焦慮的本質。」為什麼說核心是焦慮呢?因為它是一種心靈將堵塞的能量改由灌注到其他事情上的現象。
■ 原初焦慮原初焦慮是當我們遇到潛在的危險,很自然地會出現預期性警覺反應。
■ 複雜型焦慮
複雜型焦慮則是由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造成的焦慮,它的定義為:不是由「當下」「單一」的危險引發,而是由「過去到現在」「多重」的恐懼所啟動。
慢性焦慮是沒有處理的複雜型焦慮,它逐漸變成一種性格,不會因為事件過了就好轉。
當一個人必須符合他人的期待
假設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判定,絕大多數來自於未知且無法掌握的他人眼光,那麼,他注定變得焦慮,因為他永遠沒辦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然足夠。他會慢慢說服自己「我必須符合他人的所有期待」。
對這些孩子來說,他要忍受違背控制後的生存威脅與嘲諷,因此寧願說服自己「我必須接受爸媽的期待」,也難以付出逃離的代價。
金錢焦慮
金錢焦慮是整個文化都叫你應該要有的。例如強調趕緊存錢買房、下流老人的概念興起、赤貧線提升,也難怪書店賣最好的大都是投資理財書籍。
而這些「學習」通常會被正當化,讓人難以察覺其中的異樣,讓你覺得真的是自己不夠好,然後堆在你個人的工作分量會越來越多,並變成常態(看看超商店員),鼓勵競爭而非團結(公司業務的排名被大剌剌公開,反觀小學生的成績單都需要匿名了)。
因為焦慮感提升,會出自於恐懼而更賣力工作,但卻讓內心長期處在不穩定的狀態。當人們被自己和社會比較逼得太緊後,不舒服的感覺會誘發我們的「戰、逃、僵」,也就是繼續為工作奮戰、乾脆不想努力了,或是無限期的拖延症。
災難化思考
身邊的親友大多叫你不要想就好了,即使是一般的心理治療,也常叫個案用「正念」,讓這些思緒如浮雲般飄過就得以平靜。這些方法並沒有不好,只是對於身處在嚴重焦慮中的人、幾十年來焦慮都如影隨形的人來說,並不會因為一個「方法」或一個「轉念」就得以改善。
我們在深度的心理治療中,需要進一步反思以下三點:
- 災難化思考是如何被形塑出來的?
- 為了避免災難的發生,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完美主義」如何造成困擾?
- 你是否控制了人生,但失去了自我?
焦慮有時反而是一件有益的事
當一個人長期失去情感,處在「認命」的假我狀態,能夠產生焦慮反而是一件有益的事。因為他內心自主/獨立/看清現實的部分,再次活躍起來,但這時,很多人傾向把這部分的自己壓抑回去。表面上,是讓自己不焦慮。但實際上,若真要去對抗從小到大都順服的媽媽、權威人士、體制法規時,他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可能會滿身是傷,敗陣而退。
焦慮就是無法被執行的欲望
我們的選擇與我們能否正視自己的欲望有關,也就是「我」是否能「成為我自己」。無法被執行的欲望,就會轉變為焦慮,作為一種能量釋放的形式。換句話說,焦慮就是無法被執行的欲望。欲望是什麼呢?通常是那些我們覺得自己不應該擁有的情緒與情感,但卻是身而為人,需要變得完整的重要部分。
我們將焦慮壓抑到潛意識裡
慢性焦慮者大多不曉得自己真正擔心的是什麼,甚至許多人並不覺得自己是焦慮的。
暴飲暴食、衝動購物只是表面的焦慮症狀
當心智承載不住擔心害怕,我們會以行動試圖避免危險發生。只是多數時候,我們未必採取有效的行動。而在這些行動中,能暫時釋放情緒的過程,在精神分析中稱作「行動化」,像是強迫行為,或是日常會見到的暴飲暴食、衝動購物、酗酒。
內在衝突——「依賴」與「獨立」的掙扎
你被父母講過的「應該」和「不應該」,「好」和「不好」,自己內心的「想要」和「不想要」,「愛」和「恨」正在發生衝突。焦慮是為了調適身處兩難中的我們,人格內部的必要衝突。其中,最深層且普遍的衝突就是「依賴」與「獨立」。
羅洛‧梅在《焦慮的意義》中,發表他對於焦慮的研究成果。他發現:「親子關係中,小孩無法現實地評估雙親的態度……焦慮不是因為有一位『壞』媽媽,而是因為孩子永遠不確定媽媽是『好』或『壞』。」
「知道」反而變成一種防衛
「知道」不能獨存,尤其是強烈的情緒出現時,你能夠具有覺察性地「知道」,那麼「知道」才會引領你調整當下的情緒。反之,在情緒平穩的日常,你需要讓自己變得感性。「知道」需要引入情緒,才不會淪為與自身無關的理論。
情緒是治療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感受就是我們的羅盤,這也是為什麼探討情緒是治療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因為理性和感性總是分開。那些讓我們焦慮的事情,從客觀的角度看來都是小事,但在個人內心的主觀世界中,都是爆炸性的大事,而主觀經驗才會主導我們的行為,通常不是那個理性的自己。
但這並不是叫你拋開理性,而是我們若要善用理性,就需要先疏通感性的情緒部分。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而知道不代表做得到,因為情緒的部分總是從中形成干擾。
被太多的社會價值觀綑綁,我們成為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在成長的過程裡,我們被太多的社會價值觀綑綁,像是「賺很多錢才會快樂」、「符合爸媽期待才是孝順」、「不可以頂嘴」。
人原本擁有的自主性和求知欲被壓抑。在學校盡可能安靜,不提意見。工作選擇爸媽期待的公職。在伴侶相處中,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他的生活了無熱情,因為那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正在成為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不去想」不等於「能放下」。「不去想」是盡可能壓抑內心的想法,並掩蓋現實的發生。「能放下」是理解現實後,接受事情必然會有不好的一面。雖然失落,但體悟到失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向心理學的矛盾
硬是將樂觀套在悲觀的人身上,他只會覺得受到指責,以及被迫和其他樂觀的人做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反而變得更負面。
許多正向心理學書籍強調「個人努力程度是快樂的關鍵」,這像是替憂鬱焦慮的人貼上了一項「你太懶惰」的標籤。因為不夠快樂,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同樣地,不管是這些書籍或身旁「正向的人」,還會給出他們覺得實用的「建議」。例如:「如果容易想太多,你就不要想就好了。」這就像是叫憂鬱的人開心一點就好了,叫強迫症的人不要重複檢查就好了。如果事情這麼簡單,心理治療就不會如此複雜,且全世界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數,也不會逐年上升。
關掉情緒,也關掉身為人的慈悲之心
自以為的理性並不真的存在,只是一部機器在運轉,也可能殘忍地讓自己繼續待在危險的環境中。放棄自我覺察的能力,為的是不會再感到痛苦。無感的人不是真的無感,而是他讓自己關掉感覺。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這麼做,早到他都不記得了。
重新成為一個人
我們不知道如何過著不完美的人生,因為社會總是充斥著「如何完美」的規則與範例。而離開社會規範的人,就被社會看作是一個丟臉的人、不成功的人。
但真實的人生本來就不完美,這是許多人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持續地和下一代人說著:你要賺大錢、考公職、買房子、挑到好的另一半——以為這樣就能彌補不完美。我們不需要完美,我們只需要完整。
■ 解方
從內在緩解焦慮
這是本書強調的重要能力:「混亂中仍保有思考」與「情緒中仍保有理智」。人不可能沒有焦慮,但你可以學會如何與焦慮共處。在焦慮時,還是能夠發揮人性與社會功能,不至於讓焦慮真的癱瘓你。
從外在緩解焦慮
- 停止讓外界的訊息進入
- 呼吸
- 傾聽內在
- 寫日記——自由書寫
- 與人交流
■ 評論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作者滿滿的誠意。作者定義「慢性焦慮是沒有處理的複雜型焦慮」,而複雜型焦慮則是由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造成的焦慮。這一點也印證了我目前在探索自身焦慮時的研究方向應該正確。
記得網上有類似「自律生活之後,我得了憂鬱症。」的段子,以市面暢銷書如《原子習慣》的行為主義觀點,認為透過戒除壞習慣,如:暴飲暴食、衝動購物、酗酒等,生活就會變得更好。然而,如果未處理真正的底層問題根源,這些「自律」有可能不僅無法帶來好轉,反而可能讓人陷入更深的困境。
再者,以認知治療常提到的「去災難化」,也如書中所寫,對慢性焦慮而言,並不會因為一個「方法」或一個「轉念」就得以改善。甚至,這種「知道」可能反而變成一種防衛。
值得慶幸的是,焦慮有時反而是一件有益的事。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內在那些渴望自主、獨立、看清現實的部分,正在重新甦醒。記得有個說法是:當我們終於感到安全了,那些長期被壓抑的焦慮才會緩緩釋放出來。
當然,若慢性焦慮的根源真是CPTSD,那麼相對應的解方自然也不會簡單。作者將緩解焦慮方法分為內在與外在兩類,可惜未深入有系統的探討。然而,前部分對「慢性焦慮」的梳理仍提供了許多值得思考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