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專為兒童設計的簡單記憶法,用生活化的例子幫助孩子輕鬆理解什麼時候用「借」、什麼時候用「貸」:
想像你有一個魔法記帳本,每一次花錢或收到錢,都要記在這本書的左邊或右邊。
一張簡單的圖像記住:

一、借(左邊)= 拿到、增加
- 如果你拿到錢、拿到東西 → 記在「借」
- 例如:
- 媽媽給你 100 元零用錢 → 現金變多 → 記在「借」
- 你買玩具,花 200 元 → 拿到玩具(變成資產)→ 記在「借」
記法口訣:拿到好東西,記在左邊(借)
二、貸(右邊)= 付出、收入
- 如果你花錢了,或是賺到錢 → 記在「貸」
- 例如:
- 你用自己的錢買糖果 → 現金變少 → 記在「貸」
- 你幫同學畫畫賺 50 元 → 賺錢是收入 → 記在「貸」
記法口訣:付出或賺錢,記在右邊(貸)
三、好記的故事:糖果店小老闆
你開了一家糖果小店,每天都會有賺錢、進貨、花錢。

四、快樂口訣總整理:
借:拿到東西、錢變多、開心進帳 → 記左邊!
貸:給出去、錢變少、賺到錢 → 記右邊!
五、圖像記憶法(借=進來,貸=出去)
想像「借」是吸塵器把錢吸進來,「貸」是風扇把錢吹出去!
如果要幫助孩子記得,可以試著讓他們畫一個「借=吸錢」和「貸=出錢」的小漫畫,效果超好!
「收入」在會計科目中屬於權益(淨值)的一種增加項目。 會計基本等式是: > 資產 = 負債 + 權益 而當你賺錢時,你的資產(現金)變多,同時你的「權益」也會增加。 但權益本身不是直接用「權益」這個字記帳,而是透過「收入」科目增加。例如: 銷貨收入(Sales Revenue) 服務收入(Service Revenue) 利息收入(Interest Income) 這些收入類的科目都記在「貸方」,代表權益的增加。
——————————————
會計的世界中,有兩個關鍵詞叫做「借」與「貸」。這不是你去銀行借錢或貸款的意思,而是一種記帳方法。很多初學者一看到「借」與「貸」就覺得混亂,其實只要理解它的邏輯,就會發現它其實非常有系統、簡單清楚。
一、借與貸的真正意義
在會計中,「借」與「貸」是記帳的兩個方向,它們只是標籤(或你可以理解為「左右邊」),用來記錄每一筆交易的流向。
- 「借」記在左邊(Debit)
- 「貸」記在右邊(Credit)
每一筆交易一定會同時有「借」和「貸」,金額必須相等,這叫做「複式記帳法」,是會計的核心原則。
二、記帳的基本結構:會計等式
會計的核心公式是:
資產 = 負債 + 權益
當有一筆交易發生時,會影響這三個項目的某些部分,而我們就用「借」與「貸」來表示這些變化。
三、各類帳戶的借貸規則

這張表是會計人的寶典。舉幾個例子:
- 公司收到現金(現金是資產)→ 現金增加 → 記在「借」方
- 公司支出水電費(水電費是費用)→ 費用增加 → 記在「借」方
- 公司收到顧客匯款(收入增加)→ 記在「貸」方
四、實例解析:從生活案例看借貸
假設你開了一家小店,今天顧客現金購買商品 1000 元,怎麼記?
- 現金增加(資產)→ 借 1000
- 銷貨收入增加(收入)→ 貸 1000
會計分錄如下:
借:現金 1000
貸:銷貨收入 1000
又例如:你付了水電費 500 元:
- 水電費增加(費用)→ 借 500
- 現金減少(資產)→ 貸 500
分錄為:
借:水電費 500
貸:現金 500
五、記帳的兩大重點
- 借貸永遠要平衡。
- 借與貸不是好壞、正負,也不是日常語言的借錢與貸款。
六、初學者小技巧
- 如果搞不清楚,就先判斷是哪一類帳戶(資產?收入?費用?),然後看是增加還是減少,對照上表就能知道該記在借或貸。
- 多做題目,多看例子,很快就能習慣這個邏輯。
【總結】
借與貸是會計語言的基本單位,代表交易的兩個方向。理解它們的本質與規則,是進入會計世界的第一步。記住:借貸只是「方向」與「結構」,不是日常語言中的借錢貸款,一切都是為了讓帳目平衡、清楚、準確。
只要掌握這些基礎觀念,你就已經成功邁出了會計學習的重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