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六章是一章極具張力的記錄:耶穌在拿撒勒受拒、差遣門徒、施行神蹟、憐憫群眾、平靜門徒的恐懼,也描述施洗約翰殉道的事。這些事件交織出一幅屬靈圖像:神國的真工常伴隨誤解、拒絕與逼迫,但主的恩典與能力從不間斷。本文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
一、先知在本地不被尊敬(可6:1–6)
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在會堂教導時,眾人驚訝於祂的智慧與能力,但也因祂的平凡背景而輕視祂:「這不是那木匠嗎?……祂的弟兄姊妹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可6:3)他們因成見而不信,耶穌因此「就希奇他們不信的心」(可6:6),也不多行異能。這段揭示:信心與神作為的彰顯息息相關。人若用成見限制神,就難以經歷祂的恩典。耶穌並非缺乏能力,而是尊重人的自由選擇,祂不強行進入一顆拒絕的心。信徒當警醒,切勿因熟悉而輕忽神的作為。信仰不應被人情、背景或理性綁住,而要用敬畏與敞開的心來回應神的話語。
二、差遣門徒與宣教的挑戰(可6:7–13)
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兩個兩個出去,賦予他們權柄,吩咐他們簡單出行、專注宣講,並提醒:「無論何處,不接待你們……就離開那裡,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可6:11)
這是一段訓練門徒實踐信心與順服的過程。他們不倚靠物質、靠勢力,只倚靠主所賜的權柄與信息。宣教之路從來不易,會有接受,也會有拒絕。但耶穌的教導很清楚:結果交託主,責任在於忠心。今日信徒也蒙召在世上作主的見證。我們不能期待普世接受,但應持守忠心,無懼人的反應,只問是否忠於所託。
三、從逼迫到神蹟,主的憐憫不止息(可6:14–56)
中段記載施洗約翰因責備希律王而被囚,後來慘遭殺害(可6:17–29)。在這之後,耶穌顧念門徒的疲乏,帶他們往曠野安歇,但群眾仍追隨祂,耶穌「看見許多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可6:34)。祂不僅教導他們,更以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可6:30–44),之後又在風浪中行走於海上,安慰門徒:「是我,不要怕!」(可6:50) 這些事件展現三重真理:1. 神的僕人可能會被逼迫甚至殉道,但神的國不會因此止息。2. 主體恤疲乏之人,不因自己疲倦而忽略人的需要。3. 祂在風浪中同在,向恐懼中的人顯現。耶穌的憐憫與大能不受人的逼迫、門徒的軟弱或自然的風浪限制。祂是那位賜下生命糧、平息恐懼、顧念疲乏的主。
《馬可福音》第六章是一幅信心與抗拒、服事與困境交織的圖像。主雖在拿撒勒被拒,仍差遣門徒;門徒雖面對挑戰,主仍供應一切;信仰道路雖有逼迫,但神國的工從未止步。信徒當學習倚靠主的差遣而行,持守信心,忠於真道,並在軟弱疲乏時仰望那位顧念人心、掌管風浪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