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面試跟主管聊得蠻開心的,主管還說很期待有機會合作,結果過幾天就收到感謝函⋯⋯難道是我誤會了什麼嗎?」
這樣的落差感,相信不少人在求職過程中都曾經歷過。為什麼看似順利的面試,最後卻沒有被錄取?
今天,想從 HR 的角度,聊聊幾個有時候難以說出口的真相,也許能幫助你釐清一些心中的疑問,也更能釋懷那些「沒有被錄取」的時刻。
▌真相一:不是你不好,而是剛好有「更適合的人」
有時候,明明也覺得自己條件不錯,但別忘了在同一個職缺中,還有其他來自相同產業、有相似經驗,甚至擁有更多技能組合、能夠比你更早報到、或薪資要求相對較低的人選。對公司來說,選擇一個「風險最低」的人,是最現實的考量。
這並不代表你不夠優秀,也不代表你應該委曲求全去降低薪資期待。只是剛好這一次,有另一位候選人更符合組織當下的條件與需求。
還有一種狀況其實是「為你好」的考量:當主管在面試中發現,你的職涯期待與這份工作的內容落差太大,可能會擔心「小廟容不下大佛」。與其日後你因落差感而選擇離開,不如一開始就避免這樣的遺憾發生。雖然聽起來有點可惜,但長遠來看,這樣的決定或許也是對你職涯發展的一種保護。
▌真相二:面試氣氛好,不代表就是錄取前兆
不少人會把「面試氣氛融洽」、「主管很健談」、「聊得蠻開心的」當成是好兆頭,但專業的面試官在面試中保持親切與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管錄取與否,都應該讓應徵者有良好的體驗,進而維護公司的品牌形象。
所以即使對方展現出友善態度,也不代表就是一定會錄取的保證。有時候不是解讀錯誤,而是我們太容易用自己的期待去放大對方的反應。
▌真相三:最終決策者的「考量」才是關鍵
在多數公司,真正決定是否錄取的通常是用人主管。有些組織也會綜合參考其他參與面試成員的意見(例如跨部門主管或HR),但最後拍板的權力仍多掌握在主管手上。
而主管的判斷,不見得只根據你的履歷與表現,還可能與團隊的文化、性格互補與否、甚至個人偏好有關。比方說,曾有主管偏好特定學歷背景、只錄取某個星座,或是對某些性別有刻板印象⋯⋯這些雖然不合理,卻的確真實存在。
這類原因往往無法明說,HR 也會擔心造成爭議、甚至被截圖公審然後炎上,因此常以「綜合考量後未能錄取」作為一個相對中性的回覆。
▌真相四:履歷過度包裝,反而讓主管卻步
有時候,公司主動邀請你來面試,是因為你的履歷看起來非常亮眼,經歷豐富、成果明確,讓HR和主管都很感興趣。但也因為太亮眼了,在實際面試時,反而容易產生「履歷寫得太滿」、「經歷與能力不符」的疑慮。
像是過去的專案其實是團隊合作,但在履歷上過度強調個人貢獻;又或者工作內容的複雜度與公司需求相比落差太大,一問之下主管會覺得「和預期不太一樣」,甚至擔心你是過度包裝。
也可能是,雖然有豐富經驗,但面試中無法具體展現方法或思考邏輯,讓主管開始質疑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的挑戰與節奏。
這類情況HR通常不會特別說明,因為牽涉到「你是不是寫得太好」這類敏感判斷,也怕求職者誤會。但從中也提醒我們,與其寫出完美履歷,不如寫出真實、可對話、有延伸空間的內容,才能在面試時建立信任感,降低期待落差。
▌真相五:時間壓力下,HR並不一定有時間回應每個人
許多企業的HR,往往是一人身兼多職,除了招募外還要處理日常人資事務、協助專案執行,忙碌程度不難想像。對 HR 而言,不是不想回覆,而是真的分身乏術。
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當然希望能一一給予回饋,但現實中,難免會有無法兩全的狀況。
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自己哪裡可以調整,其實可以禮貌地主動詢問 HR 是否願意提供建議。有時候,誠懇與開放的態度,反而會讓對方願意多說一點。有問就有機會,即使沒收到回覆,也不算有太大損失。
求職的路上難免會有挫折,面試沒上也難免會感到失落,但請記得,每一次經驗都會累積成為你的養分。就像面試這回事,有時候一回生二回熟,曾經覺得難回答的題目,說不定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面試實戰經驗中,找到了更好的表達方式!
🌿 在求職轉職的旅程中,三樓職涯都在這裡,陪伴你走過每一步。如果有任何關於職涯的困擾需要找人聊聊,也歡迎填寫 1 對 1 諮詢預約表單,邀你一起來三樓坐坐。
👉 立即預約 1 對 1 職涯諮詢:https://bit.ly/45UcG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