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社會裡,偏見無所不在。有時候也許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在缺乏完全理解或真實經驗之前,對人、事、物有先入為主、主觀或負面的看法。老師帶著我們去新埔垃圾場參觀,一開始得知這個行程時我有點排斥,因為在我的認知裡,垃圾場是一個又髒又臭的地方,但是我們到了現場卻感到非常震驚,環境出乎意料的好,垃圾擺放得井然有序,後來到了休息室內更是讓我大開眼界,空間寬敞明亮也很通風。回去的路上我對自己的先入為主感到羞愧,原來我只是因為沒看過、不了解,就自以為是地下了定論。這次經驗讓我開始思考,生活中我們還對哪些人、事、物存有偏見?而這些偏見又是怎麼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後來,看到了一篇新聞,科技不一定公平:AI也會有偏見。
一般人總認為電腦講求邏輯與數據,應該比人更客觀,但事實未必如此。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發現,市面上的臉部識別系統在辨識深膚色女性時錯誤率極高,因為這些系統的訓練資料大多來自白人男性的臉孔。她的研究促使科技公司重新檢視AI訓練的過程,也提醒我們:科技如果沒有好好設計,只會延續甚至放大原有的偏見。
這相關到這幾年人類頻繁使用chatgpt 和AI,還有人們對它們的期待,我們以為它可以替人類做決定、規劃、提供資料,但其實系統背後所使用的資料都是人類提供的,而這些資料或許本來就存在著偏見。也就是說AI學到的,不一定是正確的,而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如果人類的想法本來就是帶有偏見、錯誤的,那AI只不過是有效率地在重複、複製錯誤。
聽不見,仍能發聲:
烏干達女演員Doreck Ankunda 是聽障者,卻靠著精湛的演技拿下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她在電影《When You Become Me》中用身體語言與表情詮釋角色,讓觀眾完全忘了她無法說話與聽見。
這樣的故事或許可以讓我們思考「能力」這件事。當人們太習慣用一般人的標準配備去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好不好、適不適合某項工作,很容易忽略了其實不同的方式或許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更多時候社會的框架太小或我們對人、事、物的偏見,讓人們誤以為成功只有一種方式。
更生人冤獄轉身成工程千萬大亨:張振忠
因證人誤認而被錯判殺人罪,入獄多年。他在服刑期間堅持申訴,最終在妻子的幫助下平反出獄。重獲自由後,他沒有被社會貼上的「前科者」標籤打倒,反而努力從零開始,自學建築相關知識,創立自己的工程公司,從送貨工人做到承接千萬標案的老闆。除了創業成功,他也積極從事公益,回收工程剩餘資源幫助弱勢族群。
社會普遍對「曾入獄的人」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他們沒前途、不可信,甚至覺得他們一輩子都不可能翻身。但張振忠的故事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他證明了即使背負過冤屈與污名,只要有堅持與努力,也能重新贏得尊重與成就。
用音樂打破偏見:
John Chiti是一個贊比亞歌手,因患有白化症從小遭受歧視與排擠,父親甚至因此離家。他曾在15歲被攻擊,差點喪命。但他沒有被打倒,17歲錄製第一首歌曲,之後發行多張專輯,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人。他創辦白化症基金會,致力於教育和權益倡導,他的故事也被拍成Netflix電影《你看見我們了嗎?》。
John Chiti的經歷凸顯了社會對白化症患者根深蒂固的偏見,許多人認為他們不正常,甚至帶來厄運。這些刻板印象剝奪了他們被公平對待的機會。他用音樂與行動證明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差異,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尊重與理解他人。
中年女性在職場挑戰與突破:
一項研究發現,雖然中年女性在職場上被認為更有能力,但她們卻被評為較不「親切」,這種觀感可能導致她們在晉升和評價上遭受不公平對待。
這項研究說明了職場對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社會普遍期待女性展現出溫柔和親切,但當女性在職場上展現出自信和領導力時,卻可能被視為不夠「親切」,從而影響她們的職業發展。 職業發展,也反映了社會對女性角色的狹隘定義。
從一開始參觀垃圾場的驚訝,到後來一個個故事,或許只要我們願意多看、多聽、多問一點,多接納不一樣的知識,就能打破偏見。打破偏見其實不是什麼大革命,每個人一個微小的舉動合在一起又會是一項很大的改變。
這些故事在告訴我們:世界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小,只是我們的眼光不夠大。如果我們能停止使用「你應該怎樣」來看待他人,而是多一點理解,那麼很多誤會都能化解。


https://zh.freepik.com/premium%E7%9F%A2%E9%87%8F/bias-icon-vector-image-can-be-used-journalism_192437026.htm
科技不一定公平:AI也會有偏見。
https://news.mit.edu/2018/study-finds-gender-skin-type-bias-artificial-intelligence-systems-0212
聽不見,仍能發聲
https://nilepost.co.ug/entertainment/226791/doreck-ankunda-on-winning-the-award-for-best-actress-in-bayelsa-film-festival?utm
更生人冤獄轉身成工程千萬大亨:張振忠
https://tw.news.yahoo.com/%E6%9B%B4%E7%94%9F%E4%BA%BA%E5%86%A4%E7%8D%84%E5%AF%A6%E9%8C%84-%E8%8F%AF%E9%BA%97%E8%BD%89%E8%BA%AB%E6%88%90%E5%B7%A5%E7%A8%8B%E5%8D%83%E8%90%AC%E5%A4%A7%E4%BA%A8-020459455.html?utm
用音樂打破偏見
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23/09/10/1198675534/a-new-netflix-film-follows-a-boy-growing-up-with-albinism-in-
中年女性在職場挑戰與突破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the_nice_bias_that_middle_aged_women_face_at_work?utm
~~~~~~~~~~~~~~
原文
偏見
在我們的社會裡,偏見無所不在。有時候也許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在缺乏完全理解或真實經驗之前,對人、事、物有先入為主、主觀或負面的看法。二零二五年五月九日老師帶著我們全班去新埔垃圾場參觀垃圾場,一開得知這個行程時我有點排斥,因為在我的認知裡,垃圾場是一個又髒又臭的地方,但但我們到了現場我感到非常的震驚,環境出乎意料的好,垃圾擺放的井然有序,後來到了休息室內更是讓我大開眼界,空間寬敞明亮也很通風。回去的路上我對自己的陷入為主感到羞愧,原來我只是因為沒看過、不了解,就自以為是地下了定論。這次經驗讓我開始思考,生活中我們還對哪些人、事、物存有偏見?而這些偏見又是怎麼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後來,看到了一篇新聞,科技不一定公平:AI也會有偏見 一般人總認為電腦講求邏輯與數據,應該比人更客觀,但事實未必如此。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發現,市面上的臉部識別系統在辨識深膚色女性時錯誤率極高,因為這些系統的訓練資料大多來自白人男性的臉孔。她的研究促使科技公司重新檢視AI訓練的過程,也提醒我們:科技如果沒有好好設計,只會延續甚至放大原有的偏見。
這相關到這幾年人類平凡使用chatgpt 和AI,還有人們對它們的期待,我們以為它可以替人類做決定、規劃、提供資料,但其實系統背後所使用的資料都是人類提供的,而這些資料或許本來就存在著偏見。也就是說AI學到的,不一定是正確的,而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如果人類的想法本來就是帶有偏見、錯誤的,那AI只不過是有效率的在重複、複製錯誤。
聽不見,仍能發聲:烏干達女演員的故事 Doreck Ankunda 是來自烏干達的聽障者,卻靠著精湛的演技拿下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她在電影《When You Become Me》中用身體語言與表情詮釋角色,讓觀眾完全忘了她無法說話與聽見。
這樣的故事或許可以讓我們思考「能力」這件事。當人們太習慣用人類的標準配備去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好不好、適不適合某項工作,很容易忽略了其實不同的方式或許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更多時候社會的框架太小或我們對人、事“物的偏見,讓人們誤以為成功只有一種方式。
更生人冤獄轉身成工程千萬大亨張振忠因證人誤認而被錯判殺人罪,入獄多年。他在服刑期間堅持申訴,最終在妻子的幫助下平反出獄。重獲自由後,他沒有被社會貼上的「前科者」標籤打倒,反而努力從零開始,自學建築相關知識,創立自己的工程公司,從送貨工人做到承接千萬標案的老闆。除了創業成功,他也積極從事公益,回收工程剩餘資源幫助弱勢族群。
社會普遍對「曾入獄的人」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他們沒前途、不可信,甚至覺得他們一輩子都不可能翻身。但張振忠的故事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他證明了即使背負過冤屈與污名,只要有堅持與努力,也能重新贏得尊重與成就。
用音樂打破偏見:John Chiti是一個贊比亞歌手,因患有白化症從小遭受歧視與排擠,父親甚至因此離家。他曾在15歲被攻擊,差點喪命。但他沒有被打倒,17歲錄製第一首歌曲,之後發行多張專輯,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人。他創辦白化症基金會,致力於教育和權益倡導,他的故事也被拍成Netflix電影《你看見我們了嗎?》。
John Chiti的經歷凸顯了社會對白化症患者根深蒂固的偏見,許多人認為他們不正常,甚至帶來厄運。這些刻板印象剝奪了他們被公平對待的機會。他用音樂與行動證明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差異,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尊重與理解他人。
中年女性在職場挑戰與突破:一項研究發現,雖然中年女性在職場上被認為更有能力,但她們卻被評為較不「親切」,這種觀感可能導致她們在晉升和評價上遭受不公平對待。
這項研究說明了了職場對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見。 社會普遍期待女性展現出溫柔和親切,但當女性在職場上展現出自信和領導力時,卻可能被視為不夠「親切」,從而影響她們的職業發展。 職業發展,也反映了社會對女性角色的狹隘定義。
從一開始參觀垃圾場的驚訝,到後來一個個故事,或許只要我們願意多看、多聽、多問一點,多接納不一樣的知識。打破偏見其實不是什麼大革命,每個人一個微小的舉動合在一起又會是一項很大的改變。
這些故事在告訴我們:世界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小,只是我們的眼光不夠大。如果我們能停止使用「你應該怎樣」來看待他人,而是多一點理解,那麼很多誤會都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