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參加了一個關於離異家庭服務的講座,當中有一位年輕人分享了他自身的經歷與觀點,令我深受啟發。以下是他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他強調父母「不要在子女面前講對方的壞話」。這位年輕人表示,當父母彼此攻擊或批評對方,孩子會感到十分痛苦和矛盾,甚至產生罪惡感和焦慮。他認為,無論父母之間有何矛盾,彼此尊重、避免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和尊重。
其次,他提出父母在安排子女活動時要慎重思考背後的動機:「你是為了有目的地挽留子女,還是真心為了他們好?」他舉例說,有些父母表面上安排大量的補習班或興趣活動,看似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發展,但實際目的是讓孩子沒有時間見另一位非同住的父母。這種行為看似愛護,實際卻是剝奪孩子與另一方相處的權利,帶來的是更大傷害。另外,他也特別提到「不要對子女進行情緒勒索」。他分享自己曾經一度覺得父母離婚是因為自己的錯,內心充滿罪惡感。若父母此時以言語或情感操控孩子,說些「如果你聽話點,我們就不用離婚了」之類的話,更會加劇孩子的自責,嚴重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他呼籲父母要敏銳地察覺和避免這種傷害性的溝通方式。
最後,他強調「不要爽約」的重要性。父母離異後,孩子往往更敏感、更需要安全感。如果父母常常失信,答應的探訪或活動卻突然取消,便會令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和失落,甚至影響他們未來對人際關係的信任和安全感。因此,父母若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必須盡全力做好;即使真的遇上困難,也應及早誠實溝通,避免造成傷害 。
透過這位年輕人的分享,讓我更明白到在離異家庭服務中,除了物質支援,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成熟和負責任地處理彼此的關係,以減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