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遇到的學生#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我不敢說雙親離異會對直接對小孩造成多大的多深的影響,但我敢說離婚肯定多多少少對小孩造成一些改變,不管個性或是心理層面的問題,甚至在求學期間會面臨一些問題。我也不是要批判雙親離婚這件事,畢竟這是由他們雙方去達成的一個協議,我給予最大的尊重。我只想討論家長離婚對小孩子的影響,我在當老師的期間也遇到了幾個案例,小朋友多多少少對於情緒或人際相處都會有困難。我替他們感到辛苦,我相信小孩都希望有爸媽。

小朋友介紹

今天要介紹的小孩叫做小芷好了,她報名了我第一梯次的科普藝術營隊。她爸媽離婚,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媽媽不要小芷和爸爸了。據我所知,她最一開始是和爸媽住在桃園,生活環境或是上的學校都在桃園,自從爸媽離婚之後,她就和爸爸一起生活。爸爸一直想把最好的給小芷,在小芷成長的期間為她報名了許多不同的營隊或是活動甚至是才藝班,其中就包括了我開的營隊。而小芷和爸爸本來都是在桃園居住,有了幾次一大清早就要從桃園開好久的車到台北參加營隊和活動的經驗。小芷和爸爸搬到小芷口中所謂的富人區「信義區」,在這期間,爸爸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照顧小芷。從幾天的營隊下來,每個老師都能依稀感覺到小芷在長大的過程少了些什麼…小芷的言行舉止通通都告訴我們了。小芷嚴重缺乏安全感,只要手作的一小小小部分出錯,她就會開始焦慮甚至哭泣。小芷很想得到關注,她上課都會做出讓老師們傷腦筋的事情來引起我們的注意,只要她得到特定的關注,她不會愧於她犯的錯,她會心中竊喜:「終於有人注意到我了」小芷在五天的營隊和一對姊妹花發生了許多的爭執和意見不合,這是一個三個小女生的故事。

故事時間

小芷顯然很喜歡和其他女生組成一個小團體,而她的目標放在一對姊妹花,這對姐妹花本來就很常吵架,因為感情很好,媽媽跟我說儘管他們感情很好還是常常吵架甚至打架。而小芷一直試著融入姊妹花,分組會想跟他們一起,手做也要一起,做什麼都想跟這對姐妹花一起。而三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所以想當然他們會吵架。第一次是因為排隊上廁所的時候妹妹插隊衝進了廁所,而小芷和姐姐就沒上到廁所,妹妹出來後就被小芷和姐姐當面質問,妹妹被小芷和姊姊凶巴巴的質問用哭了。小芷和姐姐也因為情緒激動也哭了。於是我就出現了,我把她們分開,然後分開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妹妹是因為忍不住了所以才插隊,但她還不太會跟他人溝通,所以造成了小芷和姐姐的誤解。這件事促使小芷和姐姐變成了好朋友。再之後,他們三個組成了角落生物隊,上課只要坐在一起就一定會吵架,為了各種小事吵。這三個人成為老師們的特別關注人物。有一次他們三個吵到三個人都看對方不順眼,吵架的音量已經比過我了。於是另一個老師就幫我調解他們的問題。就發現他們都在哭,這種情況在五天內發生過無數次。

結語

我覺得小女生很喜歡上課有伴的感覺,有個小團體會讓他們有種歸屬感,可能小芷的爸爸因為工作忙碌的原因對她疏於關照。像這種小孩,通常都會在學校惹事為了忙碌的爸媽能稍微注意到他們。像小芷就常常故意欺負年紀小的小孩或是在營隊惹事,之前也是有一次小芷犯的錯已經讓家長都知道了。小芷的爸爸已經對這種事習以為常了,她爸爸也一直跟我們道歉和說了一下小芷的狀況,小芷的爸爸其實很了解她,但她爸爸也很想做到盡善盡美的狀態。我希望她能在未來慢慢和她的情緒相處也慢慢懂得和同學相處,她會變得更好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威威想睡好覺的沙龍
8會員
58內容數
不想看著自己內耗、頹廢、低迷,一步一步長成更好的自己。這裡面會有我每天認真生活的感觸,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感受到的一切。身為共感超人的我,我想要拯救在情緒裡迷失的你。我也想分享很多很多我身邊美好的人、事、物。不嫌棄的話進來看看吧。
2024/03/18
今天要介紹的小朋友也是一個特殊的小朋友,這位小朋友的特殊是我們所有老師花了好幾天才大概知道他的狀況,家長什麼都沒有特別交代。其實之前也遇過類似的經驗,家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小孩有些情況,有時候不想面對或不想承認而視為理所當然。但這種情況是誰也不樂見的吧。
Thumbnail
2024/03/18
今天要介紹的小朋友也是一個特殊的小朋友,這位小朋友的特殊是我們所有老師花了好幾天才大概知道他的狀況,家長什麼都沒有特別交代。其實之前也遇過類似的經驗,家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小孩有些情況,有時候不想面對或不想承認而視為理所當然。但這種情況是誰也不樂見的吧。
Thumbnail
2024/03/17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小朋友讓我背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鍋,說出來我還是很不敢相信竟然是在我帶隊出門校外教學發生的事。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小朋友的問題又或者是不是家長的問題了,我一直都不覺得「我家小孩就不會這樣!」又或是「我家小孩年紀還很小!」我真的很討厭這些理由。
Thumbnail
2024/03/17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小朋友讓我背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鍋,說出來我還是很不敢相信竟然是在我帶隊出門校外教學發生的事。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小朋友的問題又或者是不是家長的問題了,我一直都不覺得「我家小孩就不會這樣!」又或是「我家小孩年紀還很小!」我真的很討厭這些理由。
Thumbnail
2024/03/16
今天要介紹的學生是個蠻特別的小孩,他叫做辰辰,他罹患亞斯伯格症。他熱心助人,個性有時開朗有時害羞。我始終相信他是個很聰明又很「正常」的小朋友。
Thumbnail
2024/03/16
今天要介紹的學生是個蠻特別的小孩,他叫做辰辰,他罹患亞斯伯格症。他熱心助人,個性有時開朗有時害羞。我始終相信他是個很聰明又很「正常」的小朋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除了父母對子女的成長影響深遠,小孩從小開始上學去,對著老師同學的時間比起在家的時間更多,一個孩子的好與壞,也跟從小敬重的師長有密切的關係。正面的師生關係可以培養一個自信樂觀的人格,反之,可能造就自卑帶有陰霾的童年,長大後的人格出現問題分分鐘就是上學時埋下的種子。 記起小學初期,史密妻大多數回憶都是
Thumbnail
除了父母對子女的成長影響深遠,小孩從小開始上學去,對著老師同學的時間比起在家的時間更多,一個孩子的好與壞,也跟從小敬重的師長有密切的關係。正面的師生關係可以培養一個自信樂觀的人格,反之,可能造就自卑帶有陰霾的童年,長大後的人格出現問題分分鐘就是上學時埋下的種子。 記起小學初期,史密妻大多數回憶都是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藉分享與兩女兒的升學選擇討論過程,以及藉"親子共創業"的發想,說明姐妹各自的選擇。姊姊準備直升高中部,並規劃經營部落格及參與實作課程,妹妹則期待就讀姊姊的學校。
Thumbnail
藉分享與兩女兒的升學選擇討論過程,以及藉"親子共創業"的發想,說明姐妹各自的選擇。姊姊準備直升高中部,並規劃經營部落格及參與實作課程,妹妹則期待就讀姊姊的學校。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沒有父母會希望孩子們彼此不合,對吧?」 那就千萬別這麼做!!
Thumbnail
「沒有父母會希望孩子們彼此不合,對吧?」 那就千萬別這麼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