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說:「你是哥哥(姊姊),你要讓弟弟(妹妹)」、「你年紀比較大,不要跟小的計較」
孩子吵架,應該是擁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都必然會經歷的過程。
但是該如何處理也是一門學問,畢竟這問題就算長大了都還是會遇到,如果不好好處理,累積到長大,想調解就很難了。
沒有父母會希望孩子彼此不合,對吧?
孩子爭吵時,許多父母都會說:「你是哥哥(姊姊),你要讓弟弟(妹妹)」、「你年紀比較大,不要跟小的計較」,年紀對調也是一樣,變成小讓大而已,都是以年紀當說詞。
這句話,本質上我認為「有點問題。」
首先,小朋友的認知必須已經可以區分「年紀大小到底代表什麼」,如果他還不理解,你這樣告訴他,他的感受可能會是:「喔,我好像不應該跟小的爭。」
這不代表他理解了,他只是從父母的語氣和表情上得到一種感覺,他可能不適合繼續爭執下去,所以他可能很乖地聽話了;但他心裡的不滿就會累積起來,等到開始會表達情緒的年紀時就會爆發說出:「為什麼我都要讓他?」
這時候那句話自然又會出現了:「你是哥哥(姊姊),你要讓弟弟(妹妹)」、「你年紀比較大,不要跟小的計較」,然後不滿就繼續累積,小孩越來越不合,不斷循環。
最後,衝突就越來越大,越來越無法調解。
他們心裡想的不外乎就是:「憑什麼我要讓他?」
是啊,憑什麼?就因為年紀?
「孔融讓梨已經不適合用了」
這個,也是長輩很喜歡拿出來運用的題材。
父母對小孩說要「讓梨」,但告訴過他為什麼要讓梨嗎?父母真的有懂這個故事嗎?
這故事有以下幾個重點:
按照故事脈絡來看,父母從小就教導孔融許多儒家思想,讓他在四歲的時候就可以這麼「克制自己的慾望」顯的有禮、謙讓,我覺得很可怕。
四歲啊!!「我四歲的時候,應該還抱著小被子在偷吸大拇指吧。」
當然這是時代背景的不同。
這故事讓後世產生許多問題,而且也與故事的本意相違背。
讓我們回到「你是哥哥(姊姊),你要讓弟弟(妹妹)」、「你年紀比較大,不要跟小的計較」這句話。
這時候對孩子說的話必須再加上一句:「你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本身是「自願
」讓出梨子的,但現代父母們卻「要求
」小孩要像孔融一樣禮讓,這是不是很奇怪?
小孩到底裡不理解什麼是孔融讓梨都是個問號了,還要讓他把喜歡的東西拱手相讓?
「讓
」這個字是很複雜的,大人都不太能接受這個字使用在自己身上了。
今天小朋友會吵架,不就代表他有在意的點?怎麼會因為他的年紀,就要讓別人?這不公平吧?
今天我們設身處地思考一下,我們今天跟新進同事發生爭吵,主管出面調解,他對你說:「唉呀,你比較資深,不要跟新進同事計較,這次讓他一下吧」、「哎唷~妳年紀都比她大,幹嘛跟小朋友計較,這次先讓他啦,不要吵了」。
試問,你會不會爆炸?
你可能會看在主管面子不繼續吵,但是你會不會更討厭這個新進同事?私底下會不會連主管一起罵?
同理,你覺得小朋友會服氣嗎?他會不會因此更討厭弟弟、妹妹?連帶討厭你?
本意是好的,但方法錯了,就什麼都錯了。
「父母處理爭吵不是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是要看見問題、解決問題。」
現代生活忙碌,父母回到家都很累了,小孩又在吵架,鐵定非常頭痛、心累。
為了換取家中的平靜以及自己的休息時光,可能就會採取簡單處理的方法,抱持著「只要不吵了就好了」的心態,以為這樣就沒事了。
可是,連猴子都會因為不公平反抗,更何況是小孩?
如果因為自己的便宜行事,造成孩子之間的不滿與對立,我想,這是每一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對吧?
會出現爭吵,就一定有一個問題在那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單純的讓他們不再爭執。
孩子很聰明,他們無時無刻都在學習,模仿著你的一言一行,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不只長相,連習慣、心態、口氣、處事態度都跟你很像。
所以,身教很重要。
「處理爭執的方式參考」
首先,必須先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是先將兩邊各自帶開,一對一的去了解問題及內心感受,千萬不要兩個擺在一起同時處理,切記。
這方式的用意是:避免雙方繼續交火,讓情緒有平緩的機會;此外,在小孩闡述過程及內心感受的過程中不會被另一位孩子打斷,父母可以清楚地瞭解事發經過以及孩子的情緒與內心。
其次,在雙方情緒平緩之後,可以再讓孩子面對面,同時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給他們選擇,並適當地聽取孩子的意見加入其中。
這方式的用意是:讓孩子有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有被聽見並採用,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認同,對於建議的採納意願就會大大提高,同時也是趁此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有效、溫和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接著,就是機會教育了,就看看父母們希望傳達什麼樣的理念給他們,切記不要用指責的方式傳達。
機會教育是個很好的方式,讓孩子對於傳達的理念能有更清晰、直觀的了解,畢竟剛剛才經歷過,印象更深、影響更大;所以在傳達理念之前要好好思考,自己傳達的理念是否恰當,免得變成負面效果。
最後,自然是對他們願意接受和平的處理方式給予適度的肯定了。
「希望,這世界的孩子都能充滿笑容。」
「值得思考的題外話」
如果孔融其實不喜歡吃梨子呢?還會有讓梨這個故事嗎?萬一他其實是給了弟弟更小顆的梨子怎麼辦?還有,他怎麼會知道哪顆是最甜的?
孔融寫過一段話:「父子無親,情欲發耳,子母無情,物出瓶離。」
白話文的意思大概是:父親對子女沒有什麼感情,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虛榮心的欲望而已;母親對孩子沒有愛,就像把瓶子裡的水倒出來一樣,毫不重要。
不論這句話是對誰說,都看得出他對父母的觀感為何。
而這,是長大後的孔融說過的話,各位父母可以參考看看,孔融讓梨要不要拿出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