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流浪者之歌》這本書,大致體會赫曼·赫塞(Hermann Karl Hesse)透過悉達多這個角色,呈現一個尋道者內心的掙扎與蛻變,生命中無需執著於追求某種被稱為「聖杯」的目標或體驗,也無須緊抓著種人生學說不放,而忽略了當下眼前可以真實感受與學習的一切,任何人事物我們都可以學習,我們不必爭辯對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道路。
悉達多的旅程中遇見不同的人,如他的朋友、悟道者、名妓、商人、擺渡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階段和目標,他不評價是非對錯,而是從中觀察、學習,領悟智慧與真理並不是來自他人的教導,而是來自自己的體驗與覺察,真正的轉化來自生命的經驗,而非他人的言語。所以,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一段自我的內在旅行,不需要急著找出結論,而是隨著悉達多的腳步,讓我們也問問自己,我們此刻的生命經驗正在教我什麼?我是否願意聆聽它?
故事的中後半段,感覺應已成為人生智者的悉達多,得知自己有一位十二歲的兒子,再次被捲入人性的痛苦、執著與牽掛,他一直試圖以慈悲感化他的兒子,但兒子叛逆、怨恨,對這位陌生的父親毫無感情,最終離家出走。悉達多想起自己年輕時離家修行的那一幕,想起父親臉上的悲傷,他終於理解父親那時的心情,和如今自己所感受到的心碎,是一樣的,這一刻,悉達多終於圓滿了他的理解,愛不是掌控,也不是引導,而是放手。父母對小孩的愛,跟小孩對父母的愛是不等價的,父母對小孩的愛,刻在我們的基因裡面,是生命的自然,身為父母的我們,回想我們曾經怎樣面對我們的父母,再看看現在自己如何與孩子的相處,我們也能體認悉達多他初為人子,後為人父這段新的理解與寬容。
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成長,但不能替他們經歷人生,我們總希望孩子不要受苦、少犯些錯,但成長的本質,就是必須跌倒、必須犯錯,才有真正的覺醒與自我塑造。悉達多的兒子不願聽他的教誨,他想感化他,卻徒勞無功,我們的孩子不缺道理,而是需要空間、時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去領悟。我們想給孩子價值觀,最好的方式往往不是「講道理」,而是「做榜樣」,雖然我寫下一些文章,部分也是想給留給小孩一些人生經驗與提醒,但是我想我也能明白書中所要表達的「知識可以透過學習,智慧只能自己親身體驗」。
最後也許有一天,當我們的小孩準備要離開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放下牽絆微笑著說,「去吧,這是你的世界。」
放手不是不愛、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相信他們有能力承接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