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1世紀還不是中國的世紀?從英、美世紀霸權說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這句話你肯定聽過。十幾年來,全球學者、媒體、評論家反覆討論這個問題。然而,翻開歷史長河你會發現,能夠主導一個世紀的國家,從來不是靠GDP、軍事或人口數量就能稱王稱霸。為什麼19世紀是英國的時代、20世紀歸美國,而21世紀的主導權,卻還沒真正落到中國手上?這不只是一個大國競爭的議題,更是全球文明轉折的提問。

什麼才是「世紀國家」?

回顧歷史,每一個能主導時代的國家,都不只是在硬實力上勝出,更重要的是——

他們能創造一套全世界願意接受、主動模仿、甚至內化成自己生活標準的遊戲規則、價值觀與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的「世紀國家」。

19世紀:英國的全球規則與現代典範

英國為什麼能成為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

靠的絕對不只是工業革命和殖民地,而是一整套現代金融、貿易、法律與文化輸出:

1. 倫敦成為國際資本的中樞,英鎊是全球結算的標準貨幣。


2. 英國議會政治與契約精神,為全球法治、資本主義立下範本。 3. 英語、英國的現代文化和制度,從歐洲到亞洲都被模仿和內化。


即使19世紀末德國在鋼鐵、化學等產業一度領先,卻還是難以撼動英國的全球地位。因為英國不只是贏在產能,更創造了全世界都願意參與的現代生活模式。

20世紀:美國如何塑造世界秩序

美國能主導20世紀,靠的不是單一領域的強勢,而是全面推動一套能讓全世界認同的現代夢想:

1.二戰後,美國掌握全球一半以上的工業產值和黃金儲備,藉由馬歇爾計畫、       布雷頓森林體系,重構全球經濟與金融規則。


2. 美元成為全球貨幣,華爾街掌控國際資本流動。 3. 美國用「自由市場」、「個人主義」、「多元文化」以及矽谷創新,讓「美國夢」成為全球青年的共同嚮往。 4. 好萊塢、百老匯、流行音樂、矽谷科技,形塑了現代人的生活想像。


即使冷戰時期蘇聯一度威脅美國地位,最後仍因為軟實力與制度吸引力的巨大落差,而無法真正挑戰美國的全球領導。

中國的難題:為什麼還沒進入「世紀國家」行列?

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無論經濟規模、基礎建設、科技產業都令世界震撼。但和英國、美國當年相比,仍有幾個難以跨越的關卡:

一、價值觀與文明敘事,吸引力不足

英美能夠領航世界,不只是硬實力,更靠軟實力。

1.英國推動現代法治與全球貿易規則;


2.美國輸出自由、民主、創新與個人尊嚴。


中國的「中國夢」雖然強調經濟發展,卻難以讓全球年輕世代認同與模仿。中國品牌、文化輸出在亞洲有一定成績,但在全球主流社會,更多只是「市場機會」,還無法成為生活典範。

二、制度彈性與社會開放有限

  1. 英美靠強大法治與高度社會開放,吸引全球人材資本
  2. 中國的中央集權雖有效率,但在言論自由、多元創新、社會信任等層面受限。

這讓中國難以打造出讓世界菁英主動投入的開放型創新生態。

三、人口與創新動能下滑

  1. 英美在巔峰時代,具備強大的移民吸納力與人口紅利。
  2. 中國現今面臨勞動力萎縮、人口老化,社會流動趨緩,吸引國際人才的能力遠遜於美國。

四、國際信任與規則制定力不足

  1. 英國以金本位和海權支配全球結算,美國則用美元、國際組織設計全球規則。
  2.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亞投行,但國際社會對其契約精神、規則透明、協議執行力仍有疑慮。人民幣雖國際化進展,但還無法撼動美元體系。

結語:誰能領航21世紀?

英國用蒸汽與海權打開現代世界,美國用創新與自由打造夢想社會。

中國雖然已經是全球強權,但要成為真正的「世紀國家」,還必須跨越價值觀、規則制定、人才創新與全球信任這幾道門檻。

歷史從不缺強國,但真正能讓世界相信、願意跟隨的新故事、新生活模式與未來想像,才是領航一個世紀的關鍵。

21世紀的冠軍寶座,還在等待那個真正說服全世界的創新者與引領者。中國,距離這一步,還差最後的飛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les的沙龍—屬於台灣人的文藝復興:台灣文明新定位
3會員
22內容數
我們不問祖先給了什麼,而問我們能為未來留什麼。台灣的文藝復興,不是回頭仰望,而是從碎片中設計出新的文明節奏。
2025/05/27
我不會去遶境,但我很慶幸自己活在有媽祖遶境的地方。 每年看到新聞、影片、照片,一群又一群的人跟著媽祖走,一走就是幾天幾夜,走進黑夜、走過田野、走進城市,也走進別人家,走進自己心裡。 坦白說,我不是信徒。我沒有參加過遶境,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香火緣」。但這幾年,我愈來愈清楚一件事:我很希望活在有媽
2025/05/27
我不會去遶境,但我很慶幸自己活在有媽祖遶境的地方。 每年看到新聞、影片、照片,一群又一群的人跟著媽祖走,一走就是幾天幾夜,走進黑夜、走過田野、走進城市,也走進別人家,走進自己心裡。 坦白說,我不是信徒。我沒有參加過遶境,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香火緣」。但這幾年,我愈來愈清楚一件事:我很希望活在有媽
2025/05/27
三峽的嚴重車禍,像一道傷痕,劃過整個台灣人的心。有人在網路上咒罵司機、有人流淚難過、有人深夜憤怒難眠。 但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靜靜想一想—— 這一切,其實不只是某一位駕駛、一場偶發的意外,而是一個每天都在這座島上反覆上演的、集體的夢魘。 交通部的數字冰冷而真實:2023年,台灣因車禍死亡超過2
2025/05/27
三峽的嚴重車禍,像一道傷痕,劃過整個台灣人的心。有人在網路上咒罵司機、有人流淚難過、有人深夜憤怒難眠。 但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靜靜想一想—— 這一切,其實不只是某一位駕駛、一場偶發的意外,而是一個每天都在這座島上反覆上演的、集體的夢魘。 交通部的數字冰冷而真實:2023年,台灣因車禍死亡超過2
2025/05/27
當你走進美國南方的一座小鎮,傍晚的風從遼闊的玉米田緩緩吹來,老爺爺們坐在自家門前搖椅上聊著天,遠處教堂的鐘聲響起。這樣的畫面,很難想像它和美國新聞裡那個喧囂、分裂的政治舞台是同一個國家。可是,正是同樣的這片土地,孕育了川普這個現象。 許多人說,川普不過是一個生意人、電視明星、政治素人,但如果你願意
2025/05/27
當你走進美國南方的一座小鎮,傍晚的風從遼闊的玉米田緩緩吹來,老爺爺們坐在自家門前搖椅上聊著天,遠處教堂的鐘聲響起。這樣的畫面,很難想像它和美國新聞裡那個喧囂、分裂的政治舞台是同一個國家。可是,正是同樣的這片土地,孕育了川普這個現象。 許多人說,川普不過是一個生意人、電視明星、政治素人,但如果你願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2021/05/22 不僅華府應該戒除例外論的傲慢與接觸失敗論的惶恐,北京也應該在百年黨慶之際,慎思中美戰略競鬥的風險。在當今瀕臨總體惡化、針鋒相對批判不斷的中美關係中,大陸的社會瀰漫著高估美國衰弱、低估華府有效合縱的氛圍,預期著容易在多個領域順利突圍,實現復興。
Thumbnail
2021/05/22 不僅華府應該戒除例外論的傲慢與接觸失敗論的惶恐,北京也應該在百年黨慶之際,慎思中美戰略競鬥的風險。在當今瀕臨總體惡化、針鋒相對批判不斷的中美關係中,大陸的社會瀰漫著高估美國衰弱、低估華府有效合縱的氛圍,預期著容易在多個領域順利突圍,實現復興。
Thumbnail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