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聽懂你的內在個性
最近看到一個超有趣的分析,從Threads紅到方格子,忍不住想跟風來聊一下。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說話的語氣特別有邏輯、語意精準,像是用「居然」;而有些人則情緒澎湃、反應強烈,愛用「竟然」?
網路上有人把這兩個詞的選用對應到MBTI的J型(Judging)與P型(Perceiving),其實我覺得蠻有道理的欸。先來複習一下 MBTI 的 J&P 分類差異:
- J型人 偏愛規劃、有明確結論,做事喜歡在心中列出 checklist。
- P型人 比較彈性、偏好探索與開放式結局,對突發狀況比較容易展現情緒波動。
而從語氣層面來看:
- 「居然」給人一種理性震驚的感覺,像是原本計畫內的世界突然出現一個 bug,打亂了既有秩序。
- 「竟然」則更像遊戲人生中忽然冒出彩蛋關卡,驚呼中帶著情緒奔放與愉悅感。
生活情境比一比,你是哪一派?
假設今天跟朋友出去玩,他突然說:「我家有車而且我會開喔!」
- 居然派(J型):「你居然會開車而且你家有?怎麼沒早說?」
內心 OS:這是我應該預先知道的資訊欸,這樣行程怎麼安排? - 竟然派(P型):「你竟然會開車!?真的假的啦!!」
內心 OS:哇也太猛了吧!現在是要開車環島旅遊的節奏嗎?
是不是很神準?我自己平時好像偏「竟然派」,但有時候理智一起來,也會跳進「居然派」的思考中。
用字遣辭,其實藏著我們怎麼看世界的方式
我覺得這種語氣分析好玩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語文遊戲,而是從說話習慣窺見一個人的「看世界的方式」。
「居然派」的朋友,可能心中自帶秩序感,他們喜歡事情在掌控內。突如其來的變數,會讓他們微微緊張,甚至下意識想重建秩序。
而「竟然」派的朋友,可能對變化充滿好奇,內心是遊戲人生型選手。事件如果太在預期中,反而無聊;不按牌理出牌的事,才讓他們眼睛發亮。
有些時候,一句話的反應,就像是心理測驗一樣準確。我們都以為自己在用語言表達感受,但事實上,是語言出賣了我們的思考模式。
我們其實都在用語言,默默建構自己的世界觀
其實這個話題讓我想到一件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因為性格與經歷不同,在腦海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就會反映在我們說話的方式、選用的詞語,甚至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上。
就像有些人面對突發狀況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以這樣?好亂!」
而另一些人則是:「欸,這樣也蠻有趣的欸~」 那一瞬間,其實就是 J 與 P 的內心劇場上演。
但有趣的是,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純 J 或純 P。我們可能在工作上很 J,但在生活中很 P;對感情很 P,但對金錢很 J。
我們都是混合體,只是傾向不同。
語氣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種自我理解的入口
我一直覺得,這種日常用語的心理分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很輕鬆,卻能讓我們在哈哈大笑之後,多了一點自我觀察的空間。
原來我對「意外」的反應,是這樣;原來我喜歡控制,是因為害怕失控; 原來我會驚喜過度,是因為太渴望刺激。
語氣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偷看到內心還沒說出口的那一塊。
如果你是「居然」派,那也沒關係
你或許比較喜歡事情有章可循,對突發狀況容易焦慮,不代表你無趣。其實你是很認真地看待世界,只是有時候,想太多讓你更容易覺得累。
請記得,偶爾容許「竟然」進入生活,也許世界就多了幾分驚喜。
如果你是「竟然」派,那也很好
你的彈性與開放,是這個變動世界裡難能可貴的特質。只是偶爾,也要幫自己建立一點底線與邊界,這樣才不會在無盡的驚喜中,迷失了方向。
下一次當你聽見自己說「居然」或「竟然」時,不妨停一下,問問自己:
我對眼前的這個世界,有什麼期待?又是什麼讓我感到驚訝?
因為也許,在你語氣背後的那個情緒,正是你真實個性的小線索。
🩷你平常比較常說「居然」還是「竟然」?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語氣偏好,也可以分享給那個你覺得是標準「竟然派、居然派」的朋友,一起來看是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