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畢業季,聽了2025年台大畢業生自創的畢業歌〈上台大便〉,老實說,一開始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被那個標題噴笑出來,但當點進去聽完歌詞、再看了創作者的訪談之後,反而有一股說不出的鼻酸。
「我不要畢業,不要畢業,不想被問每個月薪水,找不到工作上台大便。」
荒謬中帶點真實,輕快中藏著焦慮。歌詞中看似戲謔,其實背後是對現實無聲的反抗。那是一種青春的怒吼,一種想用幽默來包裝傷口的溫柔。我看見了,不只是今年的畢業生,而是這幾年整個世代對未來的共同心情:焦慮、困惑、怕失敗、怕沒用、怕愛錯、怕被世界淘汰!
而那句「找不到工作上台大便」,更像是一句對「菁英體制」的脫口而出的控訴。當我們辛苦考進最頂尖的學府、走過補習班與模擬考的人生,卻發現世界不一定照劇本走,那種落差感,比任何「失敗」都還難消化。
為什麼「畢業即失業」成為年輕人的共鳴?
對我來說我很幸運,畢業前一個月就找到工作,薪水雖然沒破三萬,但當時已經覺得自己很感激。那種「至少我有工作」的欣慰,其實背後藏著一種默默降低期待、妥協於現實的委屈。而我們這世代的人,好像早就習慣在選項中找「比較不差的」,而不是「真的想要的」。
記得我畢業那一年失業率只有三點多%,已是那幾年最低的失業率了。但大家還是很焦慮。其實那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早就不再滿足於一張工作證明,而是希望找到意義感、找到平衡、找到自己。只是這樣的願望,在「學歷、工作、薪水」的社會價值鏈裡,總是顯得不切實際。於是我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們不夠努力?還是這個社會,其實只允許一種成功樣貌?
「成功」這個詞,其實很寂寞
我很喜歡創作者所說:「我們這個社會是很有層次的,並不是只有我們一直追求的成功。」
是啊,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要成功」,但從來沒人問我們:「你想怎麼生活?」
當每一次選擇都被綁上成敗的標籤,那些在生活中暫停、繞路、甚至跌倒的人,就會被視為「不成功」的人。但為什麼人生非得是一場比賽?而不是一場旅行?
如果人生只剩下成功,那沒成功的人,是不是就活得沒有價值了?這樣的社會,怎麼可能不對立?怎麼可能不焦慮?怎麼可能讓人熱愛生活?
這正是社會對立的根源,我們把所有人塞進一個評分表,卻忘了每個人其實想走的路不一樣。
文組、理組、AI與人性之間的角力
〈上台大便〉裡面也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察—社會普遍重理輕文。
醫學、牙醫、資工這些自然組科系,好像天生就自帶光環,文組則總被貼上「沒出路」、「出社會餓死」的標籤。但我常想,如果今天的AI真的能寫程式、能寫論文、能當客服,那麼人類的價值是什麼?
也許我們真正該重視的,是那些AI無法取代的東西,像是情感、創造力、同理心、洞察與思辨。也許文組的價值,不在「能不能賺大錢」,而在於它提醒我們,人類不是機器,我們活著不是為了「生產」,而是為了「存在」。
那天在YouTube上看完〈上台大便〉的留言,有人寫著:「以後我去面試,如果被問為什麼薪水期望這麼低,我就唱這首歌給他聽。」
我笑了,但笑中有淚。因為那不只是幽默,而是對現實的一種自嘲與無奈。
成為「正常人」,為什麼那麼難?
「畢業了,好像應該就業,應該獨立,應該買房買車成家立業。」社會給了我們一套很明確的SOP,但我們都知道,那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完的路。而沒走完這些步驟的人,就活得比較沒價值嗎?
我想起自己畢業前兩個月,也曾經在104上一口氣投了50封履歷,收到回覆的只有5封,有一次面試完HR對我說:「你這個科系好像跟我們工作沒什麼關係耶,但還是祝你找工作順利。」那瞬間我有點想哭,覺得自己四年都念了什麼?
但現在回頭看,那些焦慮與挫敗,其實幫我篩選了「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們該慶祝的,不是找到工作,而是仍然願意相信未來
祝福畢業的學生們,畢業後能保持熱愛生活的心。
因為畢業,不是成功的開始,也不是迷惘的終點。
有些人選擇立刻就業,有些人繼續升學,也有人環島、旅遊、gap year。每一種選擇都不該被批評。
別害怕慢一點、別害怕走彎路,因為所有「人生的繞道」,其實都是我們在找回自己的過程。
願你在未來的路上,哪怕失敗、哪怕徬徨,也還是記得用一點幽默、一點溫柔,去告訴世界:「我正在長大,但我還是我。」
願你不只是為了成功而活,而是為了你想成為的樣子而努力。
❤️如果你也對這首歌有共鳴,歡迎分享你的畢業故事。
❤️追蹤我,讓我為你分享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