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如何加速商品上架?產品經理在規劃 B 端功能要考量哪些議題?剛好近期參與到「AI 生成商品規格」,在【2025 Generative AI 年會】也不斷被提到,因此這篇想記錄一下我參與這個功能的一些細節。

一、為什麼填寫規格很麻煩
⠀⠀
在電商 SaaS 平台做產品,通常是客戶遇到一個明確痛點,期望透過產品功能化來解決,而我們當時收到的一個痛點描述是「上架商品時,填寫規格是一件很繁瑣的事」。規格像是洗滌方式、產地、材質、適用性別、適穿季節、容量等,每一個賣場都有 5–15 個規格要填寫,這些規格過往都需要人工判斷一個個勾選,例如「材質:棉」、「適穿季節:秋、冬」、「洗滌方式:乾洗」等。
雖然有些電商平台有批次功能可以讓上架人員透過 Excel 大量匯入修改,但填寫 Excel 對於商品上架人員還是相當耗時,且這些規格會根據使用者選到不同「商品分類」而有不同的「商品規格」要填寫,例如:
- 包包:產地、保固期限、材質、圖案、尺寸、包包開法
- 手機:電池容量、保固、狀態、RAM、儲存容量、充電線類型、型號
- 襯衫:領型、適用場合、圖案、季節、袖長、風格、尺碼

且每個電商平台都有自己的規格選單,例如 momo、Yahoo、PChome、Shopee 針對「襯衫」可能商品規格的填寫選項就都不同,這也讓商品上架人員的作業時間很難加快。
因此剛好我參與的產品就是需要解決這個「填寫規格繁瑣」的痛點。
⠀⠀
二、如何透過 AI 填寫商品規格
⠀⠀
▍ 填寫正確的重要性
過往各電商平台導入 AI 功能內多半是「單純生成文案」,例如 AI 生成商品描述、AI 生成行銷簡訊,這種比較偏向創意類型的應用,而非生成一個標準答案。
但這次的 AI 生成商品規格需要「填寫相對正確的答案」,相對正確的意思是試穿季節、尺寸、容量這種規格通常對於企業來說通常會有標準答案,不太能接受 AI 每次都填不同答案,因為萬一消費者是根據這些內容下單,容易造成後續的消費者申訴。
⠀⠀
▍ AI 如何應對正確性
因此這次產品開發的功能就是讓 AI 自動填寫規格,透過商品主檔內的資料,包含商品名稱、商品描述、商品分類等欄位,在轉出各電商平台的賣場檔時,就直接勾完各通路的規格內容。

但過程中遇到一個難題是「若 AI 勾錯,終究要有人進去一個個檢查,可能沒有比真人從頭開始勾選來的快」,假設現在 AI 生成完有兩種情境,客戶會喜歡哪一種:
- 每個選項都有答案,但是正確率約 70%:
- 只有 70% 商品有答案,但是有填寫的正確率都 90% 以上;另外 30% 的商品沒有填寫,但會標示為什麼 AI 填不出來
⠀⠀
前者因為正確率不夠高,客戶還是需要逐一確認,這跟從 0 開始填寫的時間其實差不多,不一定有節省時間。
後者若有填的部分正確率夠高,高到可以不需要人工檢查,這樣上架人員只需要針對沒有填寫的選項進行勾選,理想可以省下 50–70% 時間。
因此根據我們和客戶的來回訪談,客戶的痛點是「要能節省時間,而非亂填後讓他一一檢查」,因此這個功能的目標在於:填寫正確率要夠高。
⠀⠀
但正確率要高又遇到一個問題,「人類想填寫的,和 AI 能判別的有時不一定相同」,以「材質」為例,品牌為了避免客訴,在材質這個規格會勾選「依吊牌顯示」,但 AI 只能判斷「材質 = 棉」這種很直接的答案,AI 無法得知原來需要勾選「依吊牌顯示」,且一開始的商品名稱、商品描述也不會提到這件事,這導致 AI 不論怎麼勾、Prompt 怎麼修都無法完全正確。
因此這時就有了「Rule-based 規則集 / 預設值」的想法。
⠀⠀
Rule-based 規則集 / 預設值的意思是商品上架人員一定都會各自想勾選的「潛規則」,而這些是 AI 無法得知的,那有沒有可能是 100 個規格中,若有踩中 Rule-based 的就先依照標準答案勾一勾,剩下的才是讓 AI 勾選?
因此實際流程會是:
- 規則集判斷:每個客戶都可以先設定自己的「潛規則」,例如「材質就是要選『依吊牌顯示 』」、「品牌就是要選『專櫃 』」。
- AI 判斷:扣除掉上述已經有標準答案的規格,剩下的才送給 AI 勾選。
⠀⠀
▍ 如何讓使用者感知到 AI 的參與
AI 填寫完之後,我們還遇到一個問題:如何讓使用者知道這題是 AI 填寫過的?方便他可以檢查
⠀⠀
因此在設計 Prompt 的時候除了要求 AI 給答案,還要回傳「信心指數、勾選理由」。
- 信心指數超過 OO 分才勾選規格,並說明勾選理由:讓上架人員可以更快檢查每一題是否有勾錯
- 信心指數低於 OO 分就不勾選規格:降低上架人員沒檢查到,因此這種就是自己從頭勾
⠀⠀
三、總結
⠀⠀
上述大概只提到這次規劃「AI 生成商品規格」的一部分概念,但還有一些細節先不展開。
導入 AI 功能對客戶也是一個新嘗試,商品上架對客戶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對於某些欄位幾乎要求 0 錯誤,不然就容易造成消費者客訴,因此 AI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發揮創意,而是要「節省人力」。
客戶在意的是 AI 如何提高正確率、覆蓋率、降低填寫時間等數字,而產品經理的角色就是要驗證這些數字是否達到預期和目標。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