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是家人,還是公民?
從《貓狗的逆襲》談人與動物關係的進化與界線
在讀完《貓狗的逆襲》這本書之前,我在路上望著那隻正打呼的貓和在路上遊蕩的狗,總會心裡忍不住泛起一個問號:「我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把牠們當成家人的?」
這是一場橫跨歷史、科學與倫理的探索,而我們每一個曾在深夜懷抱寵物取暖的人,可能都身在其中。

貓狗演化史
書中提到一個我覺得特別有趣的觀點,其實狗並不是因為人類主動養狼寶寶長大才變乖的,這種「狼寶寶假說」經不住實驗挑戰。真正讓狗變得願意親近人,是一種叫「馴化」的長期演化。作者引用了一項銀狐實驗,透過一代代挑選最溫馴的個體繁殖,9年後銀狐的外觀、行為甚至壓力荷爾蒙濃度都改變了。從耳朵下垂到毛色變白,都是演化帶來的「副產品」。
也就是說,狗會變成現在這樣,不是因為我們硬教出來的,而是因為牠們自己選擇靠近我們,而我們選擇留下那些願意靠近的。
那貓呢?一直被笑說「沒用」、「只會裝可愛」的貓,其實是在農耕社會裡因為能抓老鼠而被留下來的「功臣」。甚至在古埃及,貓的地位高到可以左右戰爭。敵軍帶著貓上場,埃及士兵寧願輸也不敢動牠們一下。
貓狗成為我們的同伴,是基因選擇、社會需求與文化推崇三者交織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愛或溺寵。
當寵物成為家庭成員,社會規則也跟著變了
說到底,我們養的其實不只是貓狗,而是一個「身分」。書中提到,2005年美國卡崔娜颶風時,有不少人寧願不被救援也不願放棄寵物,那不是戲劇橋段,而是真實事件。
一位名叫伯格的女孩,因為在逃難過程中無法帶上她的狗,後來選擇了自殺。她留下一段話:「這隻狗陪我經歷過人生許多事情,他是我家的一份子,沒有他在身邊,我會失落不已。」
那不是寵物,那是她的家人。
這起事件後,美國立法通過「寵物疏散及運輸標準法」,未來災難發生時,寵物也有「被救援」的法定資格。
我們不只是情感上把牠們當家人,法律也慢慢跟上了。
「人性化」的寵物,會不會反過來咬我們?
但問題也來了。當寵物成為家庭成員,我們還能隨意留牠們在家嗎?會不會未來一旦獨自出門八小時,就會被告虐待?獸醫會不會面臨醫療疏失的訴訟壓力?肉類產業會不會因為「動物權益」而癱瘓?
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貓狗的逆襲》這本書帶出的深層思考,當我們把寵物人性化,也許是在填補自己的某種孤單或親密需求,可一旦我們的制度設計也全面跟著「人類化」,那麼,社會的責任與成本也會一起攤開來。
我們也許不需要對所有動物都如親人般尊重,但我們必須開始誠實面對一件事:我們怎麼對待牠們,我們就怎麼看待自己。
養寵物是一場鏡子,也是一次選擇
我其實很喜歡書中那種不急著下結論的語調。有些書會告訴你:「寵物就是要當家人!」或者:「別寵壞牠們,牠們只是動物!」但這本書很像在對你說:「你覺得呢?你願意承擔哪一種親密關係的代價?」
我想起以前朋友分享曾走失過小狗,那段時間我每天看他找牠找到失眠。有人說他太誇張了,那不過是條狗。但我相信在他心裡牠就是家人,一個會撒嬌、永遠站在門口等他回家的家人。
如果你養過動物,你一定懂。那種默默陪伴的力量,是說不出的安慰,也是無聲的承諾。
我們真的準備好當牠們的「家人」了嗎?
當未來我們爭取牠們像人一樣的地位,不能再讓牠們一個人在家,不然會違法的時候,我們的責任也就更大了!
❤️如果你也曾經懷疑過「我是不是太在乎牠了?」或「這樣的關係會不會過了頭?」,相信我,不會,那是屬於家人之間的愛。
❤️歡迎留言和我聊聊你與毛孩的故事,也可以推薦你看這本書《貓狗的逆襲》,也許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不是孤單地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