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身為製作人,在排練期時,會遇到哪些行銷上的關卡嗎?
演出製作進到排練期,在排練場以外另一大重點,就是宣傳行銷了。這裡面有太多細節可以講,很多我也是一知半解,僅能就我經歷過的來聊聊這段時間在行銷上,製作人會遇到哪些事情。
在前頭先說明幾件事:
- 這篇都以全新製作為前提來聊。
- 實際的行銷方式我無法著墨太多,因為不敢說自己有多熟練,建議大家還是嚐試跟參考實際有過的行銷做法。
- 但身為製作人,排練期在行銷上遇到的關卡都是實實在在的。
前置期完成的事,是排練期行銷調整的基礎
演出製作第一步ー前置(3) 最後寫到行銷時提過,前置期應該要完成的相關內容我會認為有票圖及票價、宣傳視覺、文案、優惠、演出相關資訊這幾項。這也是在進入排練期並啟售後,你暫時所擁有的素材。因為劇場如果是一項商品,他在首演前,基本上只存在導演的腦海裡,沒有人確定他長什麼樣子。甚至在啟售當下,連整排都還沒有,最能吸引人的,就是文案提及的內容,以及主視覺帶給觀眾的刺激。
在寫文案的同時,一定也會討論到的就是這齣戲的「受眾」。曾經聽過一句話是「你是找到了觀眾才來選擇做什麼戲,還是先想要做什麼戲才來找觀眾?」,如果是前者,那你在初期的受眾就很清楚,往那個池子裡丟素材試著激起火花;但如果是後者,那通常就要選擇一個可能的群體,然後用廣告來測試。
前置期所完成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儘可能不要變動,但從排練期開始,則是一直在變動的過程。發出去的圖片、影片、文案等素材,收到的回饋有沒有反應在票房或互動上。如果有,那要乘勝追擊嗎?如果沒有,那要怎麼調整。

2022年《沒有人想交作業》主視覺,設計︱曹哈利。一個主視覺,需要有直式、橫式、正方形各種不同比例。
我所感受到的排練期的行銷波段
以三個月的售票期程來看,我目前感受到的賣票走勢像是:啟售會先賣一波,然後很快下滑,中間會隨著行銷事件起伏,但總而言之是個低谷,在接近進劇場前,還會有一波上揚,然後在首演後如果口碑很好,那最後兩場有機會衝高。
我也很想像電影或演唱會那樣,首映或開賣就會衝一波高的,但新戲真的很少有機會遇到。我唯一遇過的是十多年前田馥甄有參演的《小夜曲》,也許其它的戲也會有,但可能我沒有經歷過。
對製作人來說,很多中小型的演出需要同時負擔賣票,劇團或創作者也盯著公開的售票系統看,特別是票房停滯時,壓力會很大,如何保持劇組的士氣,每個人的做法都不太一樣。
製作端在排練期的行銷關卡有哪些
- 票務及貴賓票:啟售後,除了直接在售票系統上售出的票,還會遇到合作單位票卷交換的票、劇組朋友的訂票、劇組人員的貴賓票等。很瑣碎的是要確保每張出去的票的場次、觀眾、取票方式;如果是訂票,那要怎麼付款。另外一定會遇到的是換票及臨時出現的票卷需求,要怎麼確保手上有精確的票卷可以挪動、保留彈性?
- 行銷素材製作:無論是排練側拍、演員訪談等,都會跟排練場工作互相競爭時間,甚至是純文字的文案,有時也會需要由演員產出,對觀眾的吸引力才高。演員能給的時間就那麼多,行銷也需要更多素材才能跟觀眾溝通,增加觀眾購票意願。那要提前多早來協調行銷及排練場的時間,就看能多早規劃出各項行銷事件。但又回到前面提到的,當感受到受眾開始停滯時,是否有彈性可以進行調整?
- 行銷會議:如果是中小型演出,現在都希望有一位專職的行銷,如果有兩位更好,他們才有足夠的專業去觀察票房及調整行銷策略,以及投放廣告。雖然行銷一定很在意售票情況,但他們無法保證票房可以到幾成,製作人還是得保持極高的瞭解,因為若要調整受眾,那與目前排練中的方向是否一致?畢竟觀眾是受到行銷的吸引而購票,若無法回應他們的預期,壞口碑一但傳出,也很難留住觀眾。
- 預算調整:行銷的費用通常隨著時間會逐漸被花用,如果要追加,手上是否有足夠資源,若沒有,那可以怎麼調整?
- 合作單位溝通協調:如果製作有談到一些合作單位例如通告、媒體專訪、通路商露出合作,那各項配合的人事物通常製作人會需要與行銷一起向劇組協調。像是出席人員的時間、妝髮、交通、帶通告的人是否要帶相關的宣傳製作物等等。露出的視覺也要隨時注意是否符合談的條件例如有上logo?有公告抽獎?有幾篇合作的文章露出?是否有需要與演出現場前台安排進的內容等。
- 宣傳製作物及對觀眾的承諾:這一塊通常會以行銷為主去進行,但為了把錢花在刀口上,這時期的宣傳製作物也會考量到,能否也成為演出當周與觀眾有互動的前台擺設物品,要做就請廠商一起製作。另外則是可能在演出現場有些與觀眾互動有關的活動設計,也會從這時開始落實規劃的細節。

2025《蘑菇》前台拍照區,這個一定得是要找廠商輸出,那就會要思考要用帆布還是風扣板?要做多大?要怎麼收?上面要放什麼資訊?要不要有logo?等等
- 節目單:忘記哪一年開始,我就傾向製作電子節目單了,更即時、更環保也更省錢。精美印刷的紙本節目單可以稱為藝術品,例如2016年百年孤寂聶永真設計的節目單,但不便宜,而且需要提前定稿。即使是電子節目單,也要在排練前期開始規劃,設計落版,並在排練中後期開始向劇組成員們要相應的文字資訊,以及與設計師溝通風格及圖面。電子節目單有一個好處但設計師會很討厭的,就是我有機會在進劇場當週甚至演出前一天拿到劇照後,直接放上節目單裡。
- 要講多少:很多演出會有些特別精彩的地方,創作者會希望讓觀眾保有驚喜,行銷則會認為觀眾就是要知道他們會看到什麼厲害的才會被吸引到。這中間的拿捏,除了說服力去過創作者那關之外,我認為也的確需要製作端確保觀眾知道的程度:既要有明確的期待,又能在當下被驚喜到。

2024《贋作鍾馗》電子節目單,設計︱葉祐辰。在演出前放劇照進電子節目單真的是很逼人,不過我自己滿喜歡這樣的節目單呈現,比較精緻跟完整。
行銷在排練期的目的
大方向很簡單,把那些票給賣出去!
但其實還有更多的細節可以思考的是,想被哪些觀眾看見?是否要讓觀眾成為團隊的會員?觀眾接收到的宣傳訊息與他們實際進場看到的是否會有落差?能否藉由這次的演出擴大同溫層,讓下一個作品有更寬的門可以走?
都花了幾百萬做一個演出了,不會有團隊想要端出一台爛東西的,我想有些時候,觀眾期待的跟實際看到的有落差,可能才是他們不想再進場看舞台劇的原因。行銷有機會弭平這些落差,但需要製作人同時關注著創作與觀眾,才不會閉門造車悶頭蠻幹,讓作品與觀眾在同一個世界中。
你有什麼被行銷打動的經驗嗎?或是看過哪個作品落差很大的嗎?歡迎留言討論,或是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喲,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