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的文可能會是實際有在參與的同業朋友比較有共鳴,我也很想聽聽大家的想法,無論你是看熱鬧,還是看門道,有疑惑或有不同意見,或想分享自己的經驗的人,都很歡迎留言一起聊聊喲。也希望如果你覺得喜歡,可以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朋友。無論哪個,對我都是很大的鼓勵!
前兩篇請看:演出製作第一步ー前置(1) 及演出製作第一步ー前置(2)
前置的旅程上,經過了「要做什麼」→「確認內容」→「組建團隊」→「算預算」→「找場地」→「售票系統及票價」→「合約」→「安排會議」→「找團隊成員」。接下來預計要進到前置的最後一階段了。這邊提一個上次忘記提到的「規劃製作大表」,應該會在「前置2」的階段完成,這樣才知道自己的會議應該用什麼樣的節奏來安排。足夠自律才能推動計畫持續往前ー關於製作大表 這篇文章中,我有大略分享自己的製作大表中會寫上什麼,有了這個藍圖,當演員問什麼時候開排、行銷問什麼時候啟售、平面設計問什麼時候拍宣傳照、舞台設計問什麼時候要交圖,也才能提供製作組的期待,跟對方進行協調。
由於接下來會進入排練期,前置準備收尾時,會進入比較混亂的階段,我自己認為是「敲時間」、「開排前的準備」、「啟售」。

敲時間
要準備進入排練,代表會有兩撥人要匯合了,就是導演組及演員組。從人事時地物來準備的話,這兩撥人(人),要在排練場(地),用劇本(物),排練(事)一段時間(時)。這其中「時間」這件事錯亂了,那一切就會錯過,所以敲時間很重要。
那要敲哪些時間呢?
- 演員跟導演可以到的時間:這個時間會用來安排排練時段及排練進度,導演會依照某個時間可以到哪些演員,來安排這個時間要排劇本中的哪些段落,並依照導演的節奏及經驗,初步規劃出排練在何時預計會完成,何時可以給設計們看排等等。
這邊容易遇到的問題是演員可能時間給了另一個劇組,暫時無法確定;這個情況我會先登記該演員「可能可以/不行」,並視情況看能否請演員保留某些特定的時段給我們。也有某個大多數演員都可以的時間,導演卻不行;這時會問導演如果他不在,是否有機會做別的事,例如練歌或練舞等等。也有那種演員某周去演了別的戲了,整週不在的,這種就只能看情況了。 - 排練場的時間:大致確認了時間後,我通常會先去跟排練場敲時間,以免人都有空,但場地沒空。這時要注意的是,前期通常排練道具較少,比較有餘裕換排練場;中後期排練道具可能要一台小客車才放得下時,更換排練場就要考量「排完後道具要放哪」、「運送道具的車資有安排嗎」、「誰能在排練前提前至少一小時來處理這些事」這些問題。所以如果可以儘可能都連續使用同一個排練場,並協調到可以暫放道具,那是最好的。
另外在排練後期,由於有整排的需求,會需要更大的場地讓導演可以看到演出全貌。更大的場地通常代表更貴的場租,而台北市足夠大的排練場大概就那些,因此精算何時開始會需要連續使用可供整排的場地,就顯得更重要了。 - 給東西的時間:包含導演給出排練進度表、編劇或導演給出可供排練的工作本、舞台在排練前給出設計圖、製作或舞台在排練前大致抓好會用到哪些道具及音樂等都算。這部份我後面在聊「排練前的準備」時,會再更清楚地說明。

開排前的準備
時間處理完後,就是要準備讓排練可以順利的各種事物,通常製作組在開排前可以有些粗略的想像,在排練期間逐步調整、落實。這些想像也都是要跟導演及設計討論的,並且儘可能做到資訊一致,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 排練進度表:應該是導演要給,有哪個時間要排哪些段落,會用到哪些演員。預計何時全劇會通通走過一次,可以進行順走,等等。
- 工作本:一個完整可以讓導演、演員及各設計在裡面找到自己該幹嘛的線索的劇本。可以改,但儘可能不要大改。可以缺,但要讓大家知道預計何時可以交稿。
- 設計圖:以舞台為主,要讓演員知道場景中會有哪些出入口,預計有什麼大道具。例如往哪是大門,哪裡通往私人房間;場上哪裡有沙發,哪裡有顆樹之類。通常在排練過程中可能會微調,但大方向如果要調整,就必須讓舞台設計跟導演討論。
- 道具:依照劇本給的線索,準備一些必要的道具,可以是代排的,畢竟會有風格及年代問題,需要經過導演及設計確認,也有可能劇本中寫的某樣道具,排練過程中發現其實不需要。代排道具的重點是如何被使用,以及大小需相近。例如雨傘可以當成長刀、枴杖、步鎗;排球大小的物體可以當成某樣會被捧在手上舉起來的東西之類。
- 音樂、服裝等:這類通常在開排前不會有,但如果有很特別的,也許需要跟導演討論後準備,判斷的標準是會否影響演員的表演,若會,則儘可能準備。
除了上述這些具體的準備,我通常也會在第一次排練或排練前期最多演員在的時候,跟演員溝通製作組的工作方式,讓導演組及演員組能知道,如果有問題,該怎麼讓製作組知道。無論是每次排練都安排一位製作組在場,還是明確地寫在排練日誌上,還是透過工作軟體進行記錄,都是一種方式,只要確認就好。
啟售
由於排練通常安排三到四個月,啟售的時間通常也會押在首演前三到四個月,因此啟售跟開排日常常會相近。若說開排代表這個作品要從製作及導演的腦中透過演員走向現實,那啟售就是這個作品只在業內流傳,轉為向所有人公開。
因此啟售是前置期在行銷端所有工作項目的一次總合,在此之前要完成的事情有:
- 票圖及票價:前面已經有安排過,而這是最後的調整機會了。
- 宣傳視覺:無論是主要露出的圖片(主視覺)、宣傳影片,還是隨售票系統重新調整尺寸(resize)的行銷小圖,都要在啟售前給售票系統。至於後續可能有的行銷圖片,則依窗口給的時間檔期而定。
- 文案:包含劇名主標、副標、英文劇名、英文副標、主要文案、次要說明文案、優惠資訊、注意事項等。
- 優惠:包含公開折扣(例如情侶套票、四人同行、信用卡折扣)等,這邊當然可以後面新增,但我會假設觀眾如果已經買了票,我們公佈新的折扣後他發現自己可以使用這個折扣,可能就會有糾紛,因此後續新增的折扣,通常要想好為何現在才公開的說法。
- 相關資訊:例如演出長度、是否有中場休息、演職員名單、是否不適合給幾歲以下觀看、退票方式等等,除了售票系統通常會給的資訊登錄表外,想跟觀眾溝通的事情也可以放在這裡,讓買票的觀眾有管道看見。這部份通常可以進行修改,但若是重要更動,則需要想辦法讓更多觀眾知道,如演員更動之類。

整個製作期程中,實際上花最久的就是前置,而前置的下一步,我會稱為排練期。排練期可瘋狂了,體感上會比前置來得久。而排練期後最短的就是劇場週及結案,最短,但最累。
這系列的文可能會是實際有在參與的同業朋友比較有共鳴,我也很想聽聽大家的想法,無論你是看熱鬧,還是看門道,有疑惑或有不同意見,或想分享自己的經驗的人,都很歡迎留言一起聊聊喲。也希望如果你覺得喜歡,可以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朋友。無論哪個,對我都是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