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成就不會跟著自己一輩子
意思是說,寫這題是希望大眾的人生高光不是只發生在大學時刻。
我其實放棄很多評估自身的指標:成績、學歷、作品、階段、人脈、工作、研究所等,幾乎是大學生會去考慮的事情,實際上本人目前最在乎的就只有健康,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凡是要動用到燃燒自己去成全別人的那些事情,實在是做不來。
要我提前知道耗盡自己 50 年得到的下場是駝著老房生病,那一開始就不該讓它發病。
所以我會習慣性去看看別人的人生軌跡,問問自己為什麼:他選的這件事情是為什麼、那我的話又是因為什麼、這件事情的終點是什麼、之於我的人生有需要它嗎、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問來問去都會指向:如果「我」不成立,這些東西通通沒有意義。
因為那東西都是別人的、別人想要的樣子,最怕混淆成是自己的期待。
...
精彩人生不會只有一段,所以不需事事都想著要提前實現。
更可以說我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的詛咒,人們會對那些提前完成事情的人感到讚嘆,卻是一件沒有然後的事;就像看到的斷軌一樣,我們一時間不知道這樣的人後續接上的是什麼人生,在媒體放送之下,年年吹捧那些人生階段能提早畢業的學子。
而你感覺就只是在按部就班完成一張人生清單,以為等來的經濟獨立就是世外桃源。
「你有沒有覺得社會此時正猖狂的笑著」是我多年來看到數不勝數案例的心聲,這個一路理所當然直到出社會的過程,通通都沒有解釋為什麼,別人只是因為看著你 20 歲能雙主修畢業,繼而期待你接續著實現 25 歲年薪千萬的目標。
這個其實並不叫做我的人生,我是在他人投射出來的日子底下過活。
本人覺得這個判別標準可以用「腦波弱」一概而論。
是這樣,我舉個例子,2015 的時候讀過不少網路文章在提倡簡報的任何好處,可是時至今日我只是個很會用簡報的人,並沒有特別收益什麼,最主要的收益看來已經被當初的提倡者拿走了;要放眼現在的 YTer、程式、AI,大概也就是同個趨勢。
如果時間就是金錢,就不是只有投資股票才會被人割韭菜,人生也會。
所以被人定義人生組成是很危險的事,比方說校園活動主辦方,他可以撈得的好處我們就定義是名聲、變現,可是一同參與的你拿到的叫做充實、能力,是別人只要花同等心力也能得到的東西;你可能並不實際需要這些,潑出去的時間就叫做窮忙。
這種狀況不叫做「有你」,而是人家在從你身上要東西。
...
就是拆解出別人所替你定義的目標,已經大學的你是有權利 say NO 的
你其實也知道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大學實現的時候最為美好。
像是課業沒跟上的時候,因為我們大腦經過前十八年的洗禮已經社會化了,所以會裝下很多社會聲音,在你質疑這件事情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真的這樣說,它還是會強行把你拉回成績的評判標準;這時候能看的就是你本人的真實心聲,有沒有插嘴的餘地。
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其實過的不像他自己,生活是滿滿的政治正確味。
試試看一而再的戳破別人提供選擇的時候,背後是什麼利益;再舉一個,比方說交換留學,社會要的是我的履歷,可是我可以不管這個社會,我的人生意義靠我自己去自助旅行也可以,不需要社會告訴這樣的我很棒;這就是交換留學裡「沒有我」的實例。
問題階段就見底的選項不要去選,差不多就是你能與平凡人拉開距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