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可以參考上面連結,排練期中各種事情會紛紛混雜而至,像拼圖一樣,有時順利,有時卡關,但更多時候在試過各種方式後,總會找到一個可能的解答,最終匯聚成進劇場前模糊的演出模樣。
如果劇本是骨,導演組是肉,那設計技術就是血,保證骨肉相連後,各處能有足夠的養份以及能流通;這樣一來宣傳可能就是外皮,讓人容易親近;其它部份比較難講,個性嗎?到時聊到再來想好了。
上一篇講了導演組這塊拼圖,這次來講跟著導演組而來另一個工作拼圖ー設計技術組。前置期時各項設計們大致上應該理解了導演及各部門可能的風格,並由舞台設計出了一次可供排練,完成度應有50%以上不會再大改的舞台圖。進入排練期後,設計面向上首先是要完成所有的設計,供進劇場執行。技術面向上則是分為人力規劃及進場工作規劃。接下來主要就以設計與技術兩大方面來說。
設計
舞台設計應該在前置期就完成一版舞台設計,因此在排練期會調整的是就導演組在排練場使用這個舞台圖時,是否會有問題而進行調整。這些調整包括尺寸、位置、進出入、特殊要求的物件等。但風格倒是應該很早就會跟導演確認好。舞台設計的工作到這裡大概已經完成六成,接下來就是會與他的舞台技術指導(TD)工作,將藝術化的舞台圖,轉為可施作有實際尺寸的施工圖準備發包工廠。製作組在過程中,如果注意到導演組有什麼修改會影響到舞台的話,要儘早讓舞台設計知道。

可以被拿來討論的舞台概念圖,AI生成,對我來說這個圖有個演出時的大問題,有人知道是什麼嗎?看看我們的看法是否一樣。
服裝設計在前置期應該已經有了相當的服裝設計概念,在排練初期也會進入服裝圖,並開始量演員的身型以便進行製作。排練期中,通常會在進入整排幾次後,有試裝的環節,演員們會試穿服裝或造型,確認是否與想像相符,更重要的是在排練中測試是否會干擾表演的動作,如果會,就要適度修改衣服。而同時服裝小道具例如傘、包包、帽子、項鍊等,雖然也是整體造型的一環,但製作組要特別注意哪些在與設計討論後,是不屬於服裝組的工作範圍。

雖然我一開始請AI畫的方向是1970左右的英國莊園角色,但不知道為何給了我一張拳擊手的設計。算了,重點是這樣的人物排列,可以讓導演及其它設計看到角色之間的對比。最不寫實的地方,對我來說是應該很難找到圖片最左邊的老人演員吧…
我認為大部份燈光設計開始工作的時間比較晚,或是說中間會空一大段時間。前置期時,燈光設計應該會與導演溝通出一套燈光的邏輯與風格,寫實/寫意、顏色運用、場景氛圍等,甚至比較重要的一場戲,是否有要特別的燈光聚焦,可能都處理得差不多了。排練期中對燈光設計有幫助的是後期的整排,設計要從整排中的位置,找到每顆燈應該怎麼佈、畫面怎麼移動等。從這邊開始,對燈光設計來說就會是一連串高壓工作的時期了。而製作組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保留完整的排練錄影給設計工作,同時如果導演有確定想要的燈光畫面,或有follow(追蹤燈)、會亮的道具燈的需求,也要儘早告訴設計。

燈光設計的某種可用來討論風格及氛圍的概念圖,AI生成。但這張照片有種舞台上某處的感覺,而非是整個舞台的全景。
純戲劇的音樂設計跟音樂劇的音樂設計工作期程差非常多,我這裡以我比較熟悉的純戲劇音樂設計來討論。前置期跟著劇本時,音樂設計同樣會跟導演討論出音樂風格,以及哪裡會需要進什麼樣的音樂,哪裡有特殊的音效等。大概在大段排練時,音樂設計的音樂會陸續出現,音效也應該要出現讓導演組熟悉運用。在整排期,音樂設計的音檔是有機會完全完成的,到這時音樂設計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八成。對製作組來說,另外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如果劇中有用到版權音樂,那需要在確認該首音樂的資訊後,向版權協會申請公開演出的版權。
影像設計同樣在排練期前會大致知道要出哪些內容及風格,在排練過程中會逐漸確定,實拍、抽象影像、製作影像、影像內容含字幕(那就要處理到字體)、照片等等各種。在逐漸確認後,有些可能影像設計會自行製作或拍攝,有些要與製作組及導演組合作來進行事前拍攝。這些通常會在整排期的後期完成,但如果影像是演出中至關重要的幾個環節,導演通常會希望影像設計先出這幾段重要的影像供排練使用(想像)。跟音樂類似,如果遇到影像內容需要取得版權,那就要儘快找到版權所有人談演出版權。
動作設計或舞蹈設計並不是所有的演出都會有,但如果有,他們的工作期大抵是整個排練期,他們需要在與導演確認風格後,與演員一起工作。在排練前期分段練習,然後帶著完整的動作進入整排,排動作或排舞有時會是導演與設計,有時也會只有設計,這邊端看導演與設計習慣的工作方式。這也就表示排練時間表不只要放入劇本中分段落的戲劇排練,還要加上數個時段的動作排練。
道具設計也不是每個製作都有,甚至大部份中小型的製作不會有,但如果作品背景設定是幻想世界,大部份的道具都不存在,不像古裝那種還有機會買得到。如果舞台設計本身對道具製作不在行(這是兩個很近但很不同的工作領域),那就會需要一個人專門處理道具了。也有另一個可能是製作沒有舞台設計,舞台上給出進出及大畫面的人是導演,頂多有一位空間顧問提供想法,這時就會很需要一個人來處理大小道具,如果沒有道具設計,那就會是製作組要想辦法了,而且通常到最後一個道具一個道具找人處理,會是比較貴的。

莎妹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的《重考時光》,非典型的物件劇場,就很適點用空間顧問加道具設計的職位配置。
服裝設計外,有時脖子以上的妝髮也會找另外一位妝髮設計,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的是妝髮本身就有足夠的複雜程度。所以分開工作以減輕設計的工作量,也比較有效率(理想情況是這樣啦,服裝設計跟妝髮設計溝通不良就會是另一回事了)。
本來這篇想把設計跟技術一起聊,沒想到光講設計師的部份就2000字了,只好把技術組留到下一篇講。
在寫的過程中,很明顯感受到,排練期中,設計們的工作核心,是將前置期與導演組討論出來的風格落實成可被製作出實體的過程。這中間其實滿滿的細節,講模糊的大方向很容易覺得沒問題一切都很棒,但進到細節時,就會需要各種妥協與調整。
例如想要從天空垂吊操作的偶,會因為繩子材質、距離以及重力難以如想像中靈活、覺得很美的設計實際上會讓觀眾視覺錯亂、想要的快換因為演員下場時間太短會完全來不及、燈光到中期才發現一開始講的側燈會影響演員快速進出場、音樂讓演員出戲、影像的版權所有人談不攏或根本找不到擁有者之類。各種製作組會覺得「又要改!?」的事。
雖然很討厭,但設計們只是在做他們的工作,讓戲更好看。我也親眼看過不熟設計的人簡單弄了一個勘用的燈光畫面,在熟悉設計的人調整後,整體好看不止數倍。既然都要做也要讓觀眾買票了,自然要儘可能做好,要對得起我們收的票錢才行。
下一回,舞監要登場了!你覺得排練期技術部份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出去給更多人,也歡迎留言討論分享你的想法,對我來說都會是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