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一名專案管理師(Project Manager, PM)多年之後,我早已養成將每一項工作任務系統化處理的習慣:拆解任務、明確分工、設定時程、追蹤進度,甚至預測風險與準備備案。專案掌控早已融入我的日常思維模式,成為我在職場上如魚得水的關鍵能力。
然而,這樣的「專案管理魂」,似乎也不知不覺延伸到了我的家庭生活中……

職業病發作:當時間管理滲透到每一個日常時刻
某天晚餐過後,太太一邊收拾餐具一邊笑著說:「你剛剛邊刷牙邊清洗洗衣機濾網,是不是職業病又犯了?」
我一愣,才驚覺自己剛剛正在執行「同步作業」。大腦早已自動運行「節省時間流程表」:起床順手摺被、等咖啡機加熱時整理購物清單、接小孩放學順道領包裹……每一個空檔都被精算與運用。
長年浸淫在「時間就是成本」的觀念中,我不自覺地把生活過成了一個永無止境的專案。就連假日出遊,也會詳細安排出門時間、避開人潮、預備備案行程,讓原本該放鬆的時光,變成另一場「任務管理」。
太太經常半開玩笑地提醒我:「假日不是來執行工作清單的,是拿來放鬆的啊!」
無法放鬆的背後:是對掌控的依賴
我當然知道,家庭不是職場,生活也不是一個需要KPI(關鍵績效指標)或WBS(工作分解結構)的專案。只是多年來的專業訓練,讓我對沒有計劃的狀態感到不安。
就連幫小孩洗澡,我也會忍不住思考:「要不要順便洗一下浴室地板?」「玩具的收納是不是該重新規劃流程?」
家人並非不理解,而是會善意地提醒我:「不是每件事都需要這麼高效率,有時候,放慢腳步才是幸福的開始。」
學會放下:生活不必永遠追求產出最大化
在一次次的提醒與自我反思中,我開始練習「剛剛好就好」的生活節奏。不再在用餐時滑手機排行程、不再在出遊時執著於人潮規避,而是專注當下的風景與身邊的笑容。
當孩子問我問題時,我也學會放下那股想要「引導答案」的職業習慣,轉而耐心傾聽她的想法,享受單純交流的美好。
我終於明白,家庭不是工作專案,家人也不是利害關係人。我們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一起創造屬於我們的溫度與回憶。
練習鬆手:讓生活回歸溫度的節奏
我依然是那個在職場中追求效率與成果的專案管理者,但在生活裡,我學會了「放過自己」,練習從容與彈性。這不代表什麼都不做,而是學會依照生活的節奏,調整心態與步伐。
因為我相信,最珍貴的時光,往往不是精心計劃出來的,而是在無預警的笑聲與陪伴中悄然綻放。
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專案中,最有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