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粽子節,不,端午節,我透過南南之隅訂了六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粽子,台灣早就不只南北粽了,只要是澱粉包餡,外面再包個葉子,都可以叫粽子吧(誤)!這麼說,果然荷葉雞也是粽子,差點連包子都是粽子了。

你是哪一派?
奈及利亞 約魯巴海鮮豆粽
成份:米豆、洋蔥、甜椒、辣椒、棕櫊油、鹽、胡椒粉、蛋、鯖魚、蝦皮

蒸完打開後

還包著葉子時

好奇剝開,除了蛋,什麼都沒包,是混合的。加了醬的照片吃起來有點混亂

南印度 果阿甜粽
成份:米、椰子、棕櫊糖、綠荳蒄、奶油、水、鹽

蒸完後長這樣

裡面的椰絲餡長這樣,皮超黏的
整體很單純,外層的粿皮加炒過的椰絲內餡。外層有點像是客家粄但又更硬一點、更黏一點、也再Q一業,可能是米種或水份的比例不同?這不太確定。內餡甜中帶一點點鹹,咬得出椰絲的口感跟香氣,同時綠荳蒄的香料味會在後面明顯但不尖銳地頂出來。

巴西 巴伊亞蝦豆粽
成份
粽:黑眼豆(米豆)、烤花生、腰果、蝦米、洋蔥、紅棕櫊油、鹽、薑、椰漿、香蕉葉
醬:法國麵包、磨碎腰果、椰漿、蝦米、烤花生、鹽、紅棕櫊油、洋蔥、薑、水

粽跟醬盛盤後長這樣

剛蒸出來長這樣
弄熱打開後滿滿的蝦味,不過口感跟約魯巴豆粽一樣,是一個乾乾糊狀物固型物,單吃粽本身很不鹹,有蝦味、但更重的是堅果味。而醬汁本身有很明顯的麵包味,再來則是腰果味。
打完成份表後發現,粽跟醬的差別在於米豆與法國麵包,其它材料完全一樣,哈哈哈。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成份表愈靠前的比例愈高)。比例的不同也的確呈現在味道上,椰醬在醬汁裡主要扮演質地的調整,以及用來柔和味道;在粽上則偏向是把食材聚集的功能。
是說這個粽子,沒有容器其實沒辦法吃吧,外面包的香蕉葉因為有醬汁的關係,無法單純做為容器使用啊。

粽本人的標籤

醬汁的標籤
多明尼加 加勒比大蕉粽
成份:大蕉、南瓜、白薯、牛肉、牛奶、大豆油、胭脂櫊籽、紅椒、鹽、洋蔥、蒜頭、香菜、胡椒

粽本人

還包著蕉葉的樣子
跟我在泰國吃過的炸香蕉或是烤香蕉的主味很像,就是蕉的香氣,吃下去軟綿,味道有果甜帶些蕉類加熱後的酸。奇妙的部份在於牛肉,包了滿大一塊在裡頭,存在感很強烈。牛肉纖維很粗,沒什麼膠質或水份,更像是牛肉乾的口感,但比牛肉乾軟得多,調味是鹹的帶辣,那種辣更像是新鮮辣椒比較尖銳的辣。
我其實分不出來這款是甜的還是鹹的,尤其裡頭還有成份表中沒寫到的橄欖…是醃漬過帶著鹹水味的切片黑橄欖,咬到後也是存在感十足。但有趣的是儘管甜鹹混合,但口味倒是滿協調的。

瓜地馬拉 巴契馬鈴薯粽
成份:馬鈴薯、玉米、蕃茄、洋蔥、蒜頭、胡椒、多香果、甜椒、雞肉、麵粉、鹽、油、胭脂樹籽、辣椒

打開來長這樣

除了雞肉及辣椒沒有其它餡了,辣椒好辣
同樣是用澱粉聚集成團的粽子,包著一塊雞肉跟一條辣椒。主成份是馬鈴薯泥,吃起來比前面的米豆/樹豆來得習慣許多,但仍然稱不上有什麼口感。味道是有著明顯的香料味,我想應該是多香果的關係吧。
這顆算是這次六顆中吃起來比較喜歡的其中一顆,香料與蕃茄、洋蔥的搭配很協調,有一些咖哩(綜合香料)的味道,但成份上明明沒有那麼多香料。不過明擺著的那條辣椒實在是很辣,我不知道瓜地馬拉人吃這麼辣。

馬來西亞 娘惹藍花粽
成份:豬肉、米、蝶豆花、冬瓜、糖、鹽、醬油、香菇、紅蔥頭、大豆油、香蘭葉

打開後加上附的醬汁長這樣,本來還以為醬汁會像沙嗲那樣

裡頭的餡是切成小丁的
這是一顆比較接近台灣人習慣的粽子,外表跟口感都像,也因此放在一連串離台灣習慣的粽子很遠的組合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口味上跟台灣習慣的口味相似又非常不同,切成丁的豬肉、冬瓜、香菇,調味是甜鹹甜鹹的,搭配偏軟的糯米口感,咬起來甜,嚐起來鹹,細吃又帶著甜,很妙。
加上附的醬汁,是偏甜帶著羅望子的酸,還有微微的辣,但成份中卻沒有羅望子,可能是醬汁不在粽子的成份表中吧。這樣相比,蝶豆花呈現出來的藍,倒是在台灣近十幾年來比較常見的了。

雖然並不是每顆都喜歡,打開的過程卻充滿驚喜,果然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都差非常多。我們台灣習慣的甜鹹口,同樣的食材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調味及組合,這點非常有趣,也是我一直對飲食文化很著迷的地方。
你也吃過什麼有趣的粽子(?)嗎?還是你吃過這些上面這些國家的粽子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或是分享出去,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