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見,她們與她的城
「很多人說婆媳關係難解,但對我而言,我的課題,從一開始就比別人多了一倍——因為我,擁有兩位婆婆」

第一章:初見,她們與她的城
「很多人說婆媳關係難解,但對我而言,我的課題,從一開始就比別人多了一倍——因為我,擁有兩位婆婆」
南部初體驗:那片被陽光曬暖的人情味
那是一個溽熱的夏日午後,車子駛入鄉間小路,窗外是無邊的綠色稻田。我心底的緊張,一點一滴被眼前的新鮮感取代。我知道,這不僅僅是趟旅程,更是場對未知家庭文化的初探。
坦白說,當時習慣凡事分析的我,卻有點愣住了。
南部婆婆家是新北透天厝,整棟都是自家人。
一踏進門,濃郁的人情味撲面而來。鄰居阿姨們熱情地喚著:「新娘子回來了!」那份毫不掩飾的關心與好奇,讓我既感動又手足無措。
這份熱情像南台灣的豔陽,直接而猛烈,與我熟悉的都市社交模式截然不同。
我沒有抗拒,只是默默告訴自己:試著用開放的心,去感受這份人生不一樣的體驗。
「來來來,快進來!」南部婆婆溫暖實在的聲音從屋內傳來。
她樸素整齊,臉上掛著燦爛笑容,眼中閃爍著真誠的喜悅,彷彿我是她久盼歸家的女兒。
她輕柔地拉過我的手,能感受到她和我的些許緊張,我們都在努力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那一刻我明白,愛的語言各有不同,但真誠的情感是跨越所有差異最溫柔的橋樑。
家裡擺設傳統,客廳神桌、祖先照片、淡淡檀香味與廚房飯菜香交織,散發著安心踏實的家庭氛圍。
「妳看,這為妳準備的。」她端來芒果和茶,眼神充滿期待。這份直接而溫暖、毫無保留的關愛深深觸動了我。
我開始理解,愛不只有一種模樣。學會感受與回應,比急於理解或批判更重要。這份初體驗,教會我放下預設立場,專注當下的真實情感交流。
台北初體驗:都會裡的個性與溫度
幾個月後,我第一次拜訪台北婆婆,約在信義區一間雅緻餐廳。
與鄉間閒適不同,這次我心頭是帶著些許敬畏的謹慎。這裡的氛圍精緻現代,與南部婆婆家的樸實形成強烈對比。
有了前次經驗,我這次更主動感受,而非急著分析。
我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愛的表達模式,我必須學會用同樣開放的心態去理解,並且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
走進餐廳,台北婆婆已坐在靠窗。她剪裁俐落、妝容精緻,散發獨特氣場。
先生說她年輕時是外貿經理,是職場女強人,個性鮮明。
此刻她臉上掛著溫和笑容,眼神打量著我,透著都會女性的從容與閱歷。「歡迎,請坐。」她聲音輕柔卻穩重。
先生介紹後,她眼中透出真切喜悅:「聽說你們要結婚了,真替你們開心!」她的表達不如南部婆婆熱情,卻能感受到內心的祝福與接納。
「想吃什麼,儘管點。」她遞菜單,語氣關懷卻保留客氣。
我意識到,這是另一種關愛的表達——內斂而有力量,需要我更細膩體會。這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尊重對方空間的同時,展現我的誠意與連結意願。
等餐時,我們聊起彼此生活。台北婆婆話不多但字字珠璓,偶爾分享工作見聞或時事看法,透露職場風采與對生活品質的堅持。
她點了手沖咖啡,對咖啡豆選擇與沖泡頗有研究。當她遞給我一杯時,我感受到了那份細膩關懷。
她不說「我愛妳」,但每個細節都藏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我能感受到的善意。我開始明白,愛的語言百百種,找到解讀與回應的鑰匙是建立關係的關鍵。
而且,這種解讀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觀察與學習。
感官記憶的碰撞:我的學習與思考
兩次初見,像兩幅截然不同的畫作,深深烙印我記憶中。我試著從這些感官記憶裡,理出脈絡,理解兩種不同的文化表達方式。這是我開始系統性分析的起點。
味覺對比:從樸實家常到精緻品味
南部婆婆家的味道豐盛濃郁:滷肉飯、炒青菜、味噌湯,還有親手醃製的泡菜。份量十足,味道濃厚,讓人滿足溫暖。她不斷夾菜,熱情幾乎堆滿碗,這是充滿生命力的「餵養式」的愛。
台北婆婆的料理精緻清淡。餐廳裡,她細心介紹菜色,強調食材新鮮健康,份量不多但擺盤精美,營養均衡。這反映她對生活品質與健康的堅持。
我思考,食物不只填飽肚子,更承載文化、習慣與關愛。這兩種飲食哲學,都各自體現了深層關懷,只是形式不同。
聽覺印象:從熱情台語到知性對話
南部婆婆聲音宏亮,濃濃台語腔,語調起伏大,情感豐富。
她用台語俗諺表達,那種親切感真切。她的聲音是樸實生命力,像鄉土歌謠。
台北婆婆聲音輕柔,用詞精準,語調平穩。她用現代詞彙,談話內容多元,從時事到藝術。
她的話語中帶著智慧,讓人感受豐富人生閱歷,像有條理的知性講座。我發現,語言不只溝通工具,更反映不同生活背景與價值觀,這也是我未來「雙語溝通」的起點。
視覺對比:從溫暖生活感悟優雅秩序
南部婆婆家充滿溫暖色彩:紅色神桌、裊裊香煙、綠色植物,鮮豔生動。家具實用,每個角落充滿生活痕跡,是生活細細刻畫出的印記,充滿人與物的連結。
台北婆婆周遭環境,無論餐廳或穿著,都呈現優雅都會感。
簡潔線條、質感物件為主,細節精心安排,給人精緻寧靜美感。
這讓我體會到,一個人的環境設計,往往反映她對生活的哲學與美學追求。我開始思考,如何從這兩種美學中,找到我自己的平衡點。
情感震撼:愛,總有出乎意料的樣子
最讓我震撼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愛。南部婆婆的愛直接熱烈,她會直接說「我很喜歡妳」,用力抱我,不停準備食物。
她的愛像夏日陽光,溫暖強烈。我當時有點招架不住這份「滿出來」的愛,這也讓我意識到,即便面對善意,我也有權利找到自己舒服的接受方式,而非全然被動。
台北婆婆的愛含蓄深沉,她會在我點餐時建議、感冒時提醒、工作壓力大時給予實用建議。她的關心融入對細節的觀察和品質堅持中,那是精緻而有力量的關愛。她的愛像春日微風,溫柔持久。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愛沒有標準模式,沒有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學會識別它、欣賞它,並找到自己舒服的回應方式。這也是我作為現代女性,不委屈求全但又能圓融處理關係的關鍵。
初步的自我定位與策略思考:學會當個「橋樑」
那兩次初見,讓我意識到我即將進入一個多麼豐富而複雜的世界。我不只是要適應婆媳關係,更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與愛的表達方式之間找到平衡點。
說實話,剛開始我是有點焦慮的。這不像工作有明確KPI。但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人生中獨特的「專案」,挑戰就是成長的機會。我決定不被複雜性嚇倒,而是試著用更開闊的心態去面對,並且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我開始在心裡默默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
- 多觀察,少批判:仔細觀察婆婆們的行為模式、溝通方式和價值觀,放下習慣的評價標準。
- 試著理解背後: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文化背景或個人經歷,試著去理解「為什麼」。
- 靈活調整,而非改變:根據情境調整行為和表達,但保持核心價值與個性。理解不等於委屈求全,我永遠有權利為自己發聲。
- 主動溝通,不預設立場:找機會與婆婆們溝通,建立理解與信任。
我知道這將是段精彩的人生旅程。兩位婆婆,兩座城市,兩種文化,將教會我關於愛、家庭、人生的智慧。而我,也準備好成為連接這兩個世界的橋樑。我希望將這段獨特經歷,轉化成對其他正經歷相似考驗的人,一份真實的體會與力量。我要成為一個能夠幫助其他人處理類似問題的人,我有責任將這些經驗分享出來。
想知道我在這段摸索與學習的旅程中,還會遇到哪些出乎意料的挑戰與溫暖?敬請期待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