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離我們越近的人,反而越陌生。在習慣的陪伴中,我們忘了怎麼靠近彼此。
那些最常出現在我們生活裡的人,反而成了最難交心的對象。習慣了他們的存在,也習慣不再深談。
看似緊密,卻在日常的沉默中,一點一滴拉開距離。情感的距離不是由時間決定
有些朋友數年沒見,卻一見如故;有些人天天見面,卻不再懂彼此。真正的親密不是物理上的「靠近」,而是心理與情感上的「連結」。
有時候,我們以為身邊的人會永遠在,卻忘了靠近也是需要努力的。真正珍惜熟悉的人,就是不把彼此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
🧱 疏離感的根源:不是距離,而是缺乏信任
很多人以為「不夠親密」是因為見面太少、聊天太少,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天天見面、卻彼此封閉的家人關係比比皆是。
家人之間的疏離與陌生,往往不是因為距離太遠、見面太少,而是因為缺乏真正的信任與理解。
- 明明住在一起,卻彼此不談真正的感受
- 碰到煩惱或困難,第一時間不是跟家人說,而是選擇隱瞞或找外人訴苦
- 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被批評、否定或不被理解
- 對彼此有長期累積的誤解或期待落空,但從未好好談過
這些,都是因為內心不夠安全、不夠信任。不是沒機會說,而是你早就預設對方不會懂、也不會接住你。
🔒 家庭中的「不信任感」從哪裡來?
- 父母的價值觀過於強勢,讓孩子從小學會「順從」而非「坦白」
- 兄弟姊妹之間從小比較、競爭,久了之後關係變得防備
- 某些過往的傷害沒被修補,但大家選擇視而不見
- 溝通時常用指責或打岔,而不是傾聽與理解
📌 信任感,才是讓關係真正靠近的關鍵
信任是一種關係的土壤,有了它:
- 說話才會放鬆、真實、不怕被誤解。才敢坦承自己的脆弱、需求與期待。即使再久沒見,也能一下子回到熟悉與連結裡
🛠 所以要修補疏離,不是安排更多相處時間,而是……
- 改變我們怎麼對待彼此的內心
- 練習聽對方說話時不先反駁、不急著解釋、不急著評論
- 試著說出心裡話,也容許對方不完美的回應
- 關鍵是安全感與被理解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