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讓我們受傷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那句話的語氣,是那張臉上的不耐,是那個早已累積的印象——還有,那些曾經無聲吞下、沒能說出的委屈。
今天在工作上又發生類似的情況。某位同事把工作推給我,一開始我非常生氣,腦中立刻冒出:「又來了,是不是覺得我好欺負?」那一刻,整個身體是緊繃的,心裡也翻騰著憤怒。
但我沒有馬上反擊。我選擇讓自己冷靜一下,嘗試從內在釐清——到底是什麼讓我這麼不舒服?後來我意識到,真正讓人不舒服的,不是工作量的問題,而是對方說話的語氣、態度,還有過去幾次合作中累積的不信任感與情緒印象。
於是我嘗試著,把疑問的部份說出來。我說:「並提出請主管出面協調或者試著去了解工程單位的真正需求」結果出乎意料地,對方沒有再多說什麼,並針對我提出的意見調整了安排。
這次的經驗讓我更清楚地發現一件事:
當我願意停下來,把情緒和事實分開,我就能更真實地表達,而不是在怒氣裡失控,也不是在壓抑裡消耗自己。
我學會的三件事:
1|情緒是線索,不是命令
過去我常以為「有情緒就要立刻反應」,但現在我知道,情緒來了,我可以選擇怎麼處理。我可以先問自己:「這是這件事本身的問題,還是過去情緒的堆疊?」
2|關係中的對話,不一定會變糟
我曾害怕開口會傷了和氣,覺得「忍一下就好」。但其實,清楚但不帶攻擊的表達,反而能讓對方理解我們的位置,讓界限清晰,也讓彼此更自在。
3|我可以是有感覺的人,也可以有力量地表達
我不再否定自己的敏感,但我也不讓它綁架我。這之間的轉換,是一種新的成長。
也許我們都需要練習的不是「不要生氣」、「不要在意」,而是——在情緒裡學會辨識與選擇,在關係中學會站穩自己,不委屈,也不壓迫。
今天,我對自己多了一點信任。
不是因為沒有情緒,而是我終於沒有讓情緒,影響了我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