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享一個過往最有成就感的工作經驗」這題,很多人都聽過。
其中的關鍵,其實不是要展現我們有多厲害,而是想了解:我們在意什麼。
以下會簡要拆解提問背後的意圖與觀察重點,也會分享我們可以如何準備,希望能協助求職者掌握關鍵。
面試官為什麼要問這題?
這題通常出現在面試的中段。
當雙方進行了初步互動後,面試官會進一步轉向過往經驗,進入所謂的行為面試(Behavioral Interview),也就是:透過實際經歷,來理解我們是怎麼行動和判斷的。
這題的目的之一是交叉驗證。
面試官會拿來比對人選前面說過的職涯選擇、價值觀、偏好等,觀察人選先前描述的樣貌與過往實際做過的是否一致。
這是不分資歷深淺,幾乎都有可能被問到的經典題。
面試官在觀察什麼?
可能讓人產生疑慮的徵兆:
- 把重點放在成果(像是:達標、得獎),但無法說清楚自己實際做了什麼
- 避重就輕,略過挑戰或關鍵的決策過程
- 形容詞遠多於具體行動(像是:「我全程主導」,但說不出具體細節)
可能讓人眼睛一亮的徵兆:
- 能清楚表達「自己做了哪些事」,並指出關鍵貢獻
- 願意談過程中的拉扯與選擇,而不只是強調順利的結果
- 能說出「這段經驗為何讓自己有成就感」,讓面試官看見自己在乎什麼、如何定義表現的好壞
如何準備?
先提醒,準備並不是寫逐字稿、背答案,這種做法在深入提問或壓力測試下,是無法招架的。
我們真正要整理的是:行動與價值之間的連結。以下是三個簡要步驟:
- 列出 2–3 段自己真心有感的經歷:不一定要是又大又漂亮的專案,也可以是一段自己解開複雜問題,或者是成功影響團隊的歷程。
- 運用 STAR 架構拆解,但行動(Action)比例要放重:很多人在 Situation(情境)與 Result(結果)講得洋洋灑灑,但真正能區分不同人選能力的,是如何觀察、決定、行動,以及修正。個人建議 Action 比重佔五到六成。
- 回到 Why:問問自己,為什麼這讓我有成就感?是因為結果突出?克服了難關?發現自己有某種影響力?又或是其他原因?這讓我們能清楚說出自己的價值觀與在乎。
還有三個提醒
- 請具體,不浮誇也不含糊:相比於「我主導整個專案」,「我負責協調三個部門,在兩個月的時間內解決了時間與資源排程的衝突」更能夠讓人理解情境強度與角色定位。
- 說明行動時,補上自己的判斷點:為什麼這樣做?當時有什麼選擇?最後怎麼決定的?
- 收尾簡潔,點出這就是我:像是「這段經驗讓我意識到,我在面對不確定與溝通落差時,其實能穩住節奏,即便走得比較慢,但仍然能達標。」
總結
這題真正重要的,不是講出多漂亮的成果和包裝,而是讓人看見我們怎麼思考、怎麼行動、在意什麼。
對於這段經歷的整理,也是對自己價值觀排序的再次確認。
最後,祝福各位面試順利,應答到位!